3月最后一天,陈蕾和黄煌老师要来听课啦!但是一翻教材,课程正好进到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扣开诗歌大门》,按进度要学习的是艾青的诗《绿》。我的脸也瞬间绿了!
在当初进行设备引入的时候,我记得当时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语文课堂上更多是对文字的想象、感受。对于感受性的学习,设备的引入会不会把孩子们的感悟打断。学诗歌,正是一个大挑战。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如何借助一些关键的词句进行画面的想象。如何链接自己的感受,去品味诗歌当中的色彩艺术,甚至进行创作仿写。
我逼迫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这样的类型的教材到底应该要怎么教。前一课《短诗三首》的学习当中,我已经感受到课堂教学过于零散,效果很不好。所以在设计当中,我决定减少我的操作,把它归纳为三个大环节。

课上完了后,大家一起帮我反思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1、落实课时的目标。语文教材当中大多数是以整篇课文角度提供了教学的目标,但是落实到了每一个课时下,还应该细分知识性的和能力性的。知识性的目标应该正是刻意的练习,能力的目标可以通过感受讨论这些环节去实现。孩子们学到什么?只有定下来的目标,课堂的教学才有了真正的方向。
2、落实环节的目标。课堂的教学的高效中应该包含老师的舍得。舍得删掉精美课件,舍得删掉无效的环节,舍得把时间留给孩子。
课堂当中有个环节是常态课当中经常出现的,但是感觉在中年级的课堂中比较无效的一个环节——读词。孩子们已经预习,在课前还有一个读课文的环节,那么我们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再读的意义是什么?检测孩子们会不会吗?个别抽读或者齐读,我仍然不知道剩下的孩子会不会。以后这个环节可以改为检测,通过一道题检测学生的字词。发现学生的学情,在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字词教学。
3、落实小组的学习。我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然后在旁边做批注品读诗歌。以往我不舍得让孩子们写,因为写字慢花时间,只是挑选孩子起来说一说。有部分孩子他就不动手了,等着后面小组合作的环节当中同学的答案。但是没有写下来的话,孩子的想法在脑海当中只是简单的模糊的,即使站起来他也没有办法很好的表达出来。
所以这个环节如果再上一轮的话,设计应该是读书做批注(铅笔写下,梳理想法)—小组交流(黑笔书写,行成表达)—挑人拍照展示合作成果。(真实完整进行展示)通过这几天的上课,这个环节是目前我能力当中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方式。

仿写环节,在小学语文vip教研员陈老师的指导下,下午重新修改后再上了一次。
上课的设计是:

课堂教学中出现2个问题。1、仿写难度太大,这一小节是诗人感受到的绿,而非真实的绿。2、课堂的指令不清晰,孩子们把自然界,实物,感受的混到一起。有的孩子写到:小草是绿的,黑板是绿的,大树也是绿的。有的孩子写:窗户是绿的,天空是绿的,大地也是绿的。这一任务变成单纯句式上的无效仿写。
现代解诗学的公共原则之一,就是要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多义性,应该是以文本内涵的客观包容性为前提的。孩子的解诗是不能不受作者和作品客观性的制约。理解者的创造,也不能变为随心所欲的臆造。无限制的多元就会变成无元,也就取消了诗歌本身的意义。这样简单的粗暴的把仿写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无序的去盲目创造,所以我觉得这个环节是失败的。
陈老师建议我不要一上来就全是感受性的仿写。而是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在个人找到的绿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借助画面去寻找诗歌当中内在的逻辑,三个真实的绿加上感受到一个绿。下午回到学校重新再上这个环节,通过引导发现逻辑,小组讨论中就开始出现了各种想法。

每次听课,反思。都是对于自己教学的一次改进,擦掉迷雾,路更清晰。
感谢团队的力量(ಡωಡ)hiahiahia
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