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葱

今晚去看了电影《狗十三》,不曾想,整场下来,一直处于窒息边缘,没错,这部电影另我无比压抑。
电影的英文翻译过来叫《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里面狗的名字,然后这个叫李玩的女主十三岁,没错,电影讲的狗就是她,她就是电影讲的爱因斯坦。
整部电影给我个人带来的感想,不是网络上关于父母怎么怎么地,都在怪父母。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批判讽刺的就是社会。
小孩被逼着学会长大,长大=懂事,懂事=杀死真我。而大人,在电影里都是带着一张张人皮面具,在孩子面前是一个大人,在其他“大人”面前又是另外一个大人,所以当女主李玩问出一句“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我的心顿时颤了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人?要懂事?要明理?要委曲求全地活下去?要不断去向更高的那个人点头哈腰?……
那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的大人了吗?一边教着小孩要懂事,另一边为了功名利禄却可以至原则于不顾。原来真正的大人=懂事=不是自己。
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在铺垫,都在暗示。
一开始的那只爱因斯坦,乖巧,懂事,粘人,不反抗,却失踪了,女主本来的乖巧,懂事,不反抗,任凭她爸暴力让她改兴趣小组,也只能用哭来反抗。
进而,女主开始暴躁,内心里的叛逆开始萌生,开始学会了反抗和还击,就像第二只爱因斯坦,它会自我防卫。但这种自我防卫给它带来的确是一顿暴力,被送去狗肉店,就像李玩她爸暴力下,让李玩停止了反抗。
后来,第二只爱因斯坦也死了,被送走的那一刻,李玩也默认了它就是爱因斯坦,也正是那个懂得反抗的自己,她需要温柔,她需要爱,她太需要理解。所以在他爸爸准备暴力制伏那只狗时,李玩选择蹲下来,平等地对待它,理解它暴躁的原因,摸摸它的头,让它停止了害怕。那一刻,李玩就是那只爱因斯坦。
两只爱因斯坦都不见了,因此代表着两个李玩也不见了,所以她才会在结局吃下那个狗肉,只有让本真的自己死去,才可能真正成为大人活下来,那一口狗肉,无非就是对自己本真最后的祭奠。
真正的李玩,死在了十三岁,所以才叫《狗十三》——我们也都曾经是那条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