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这东西,全世界通用,为了缅怀已逝的亲人。在中国,葬礼更是格外重要。
且不说古代稍有权势的人,重视葬礼的规格与排场,就连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死后“侍死如侍生”的讲究,还是存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
北上广这种大城市很少看到过规格豪华的葬礼,这估计有两种原因:一是现在提倡杜绝浪费与大操大办,二是大城市实在是地界太紧张,实在没地方追求一场隆重的葬礼。
可是,在稍微小一点的城市,举行葬礼便是最逝者的尊重。普通老百姓哪来的“铺张浪费”?那是当地的丧葬习俗,那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纪念与尊重。
Y市,这个排在二三线之外的小城市,有些其独特的丧葬风俗。一场葬礼会持续三天以上,一周以内,具体的持续时间要根据风水等因素算出来。
在那里,花圈是最表现该户人家以及亲友对逝者尊重程度最为直接的形式。倘若,某户人家的花圈无几,看到的人自然而然会想到该户人丁不兴旺,朋友缘不好。若是花圈数量多,排满了整条街,在外人看来,会忍不住赞叹,这家人人丁真兴旺,人缘真好,或者是后代真有本事!花圈的数量直接代表了这户人家的门面。所以,为了求的面子上额好看,办丧事的人家也会花大价钱买上多个花圈,满足面子之需及对逝者的重视。
在正式吊唁的日子前还会有两三天的吊唁时间。这几天,一方面是方便熟悉的亲友瞻仰遗容,表达哀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出足够的时间通知其他“有网”的人,让他们知晓此事,好继续保持人情关系的往来,这个行为在农村地区也叫做“通讯”。
正式吊唁那天就更热闹了。首先,灵棚搭建的花花绿绿,唢呐匠们从一大清早就开始“吹唱起来”。大约上午九点起,陆陆续续的亲朋好友就拿着火纸来哭丧了。一般的亲戚朋友一脸凝重,重重在灵柩前磕头,向孝子表达哀思。最亲的亲人更不用说了,哭的不能自已,每来一个吊唁的人总不免讨论一番,就像一把刀子反复戳着同一个心窝的同一个地方,让至亲哭了又哭。
最为搞笑的要数那些不远不近的亲戚了。大老远就能听见他们的哭喊声,那声音哭腔中带着点颤音,又可以随着声音大小变调,可是就是不会见到一滴眼泪掉下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光打雷不下雨”吧。这类亲戚大多是冲着“人情网”来的,毕竟以后还指着各家互相联系,可是又碍着有那么点亲戚关系,但又哭不出来,所以只能拼了嗓门的嚎叫,似乎声音越大,我这亲戚做的越到位越给面儿一般。
到了中午,这群亲戚们浩浩荡荡排成了长队进行“送汤”。也是最至亲的子孙后代分别那些壶、灯以及遗像等走在前面,后面按长幼顺序排了一大帮人,旁边的唢呐匠吹的更加哀婉又热闹。这群人绕着某一特定的路线走了一圈,完成相关的仪式,返回之后,便是吃饭的时候了。饭店里觥筹交错,有说有笑,似乎看不出有什么悲伤。也对,真正悲伤的人有多少呢?也就只有那么几个罢了。剩下的人,纯属是来撑场面罢了,哪会顾及其他?
晚上的程序也大概如此。只不过多了些点唱的环节。轰轰隆隆的音响夹杂着放大了音量的乐器声,在场的人的心也无法安宁,恨不能堵起耳朵不听不听。周围的邻居大概也是很厌烦的,可是谁家不会摊上事儿呢?也就只能边理解边忍着了。
最后一天是“下地”的日子。天不亮最好就要出发了,很多辆汽车载着众亲戚朋友,依旧由唢呐匠们开路,向火葬场赶去。晚了的话,排队会等很久。
火化前,有一场遗体告别仪式。这是亲戚们最后一次见逝者。也是排着队,远远的围绕逝者转一圈,很快也就结束了。火化结束,孝子抱着骨灰盒,前往墓地,按着当地的规矩进行下葬。这时,整个葬礼便结束了。
一场葬礼,整个家族的人都身心疲惫。粗略算下来,也会花费两三万元。
一场葬礼,原本应该是表达哀思的手段,可是到了现在,真正伤心的又有几人呢?大多数人也罢它作为了“人际交往”的一项活动,想来也真令人心里不舒服。
感情转变为市侩,究竟是人心变了,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变了呢?说不清。大概,大背景如此,我们普通人也只能让自己融入这种社会文化。要不然,还能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