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入门》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5

《精神分析入门》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5

作者: 咨询师加油站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00:29 被阅读0次

《精神分析入门》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5

继续讨论压抑这一基础防御机制。

压抑使能量投注转移到其他方面,这是成功的。如果不成功就会产生精神症状。也就是压抑并不能使本我将能量转移,欲望没有消失,本我和自我的抗争中本我占据上风,会出现精神症状。

关于压抑机制,还有两点需要弄清楚。
第一,压抑的整个过程都是潜意识的,而不仅仅是压抑的内容。
第二,被压抑的东西并非不能进入意识界。

担任压抑的自我的活动也完全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本人并不晓得什么是遗忘了的东西,什么是被压抑的东西。人们所能知晓的只有一个结果。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压抑了的东西,甚至过程也不知道。

继续学习一个名词:压制

压制是有意识的去忘掉某事。压抑是无意识的忘掉某事,或者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里可以看出来两者的区别。一个是意识的行为,一个是潜意识的行为。
在压制和压抑之间有中介机制但没有截然界限。

第二,被压抑的东西并非不能进入意识界。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被压抑的东西变成了在功能上完全与自我分离,并成为本我的一部分。本我冲动与自我功能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冲突的两部分。当压抑发生时,整个被压抑的东西从自我中抹掉而加入到本我之中。

压抑的特点是:
每一次压抑都需要自我进一步消耗有限的能量储备,以维持抗投注作用的需要。长久下来,压抑引起的能量的消耗不足以抵抗能量投注的增加,就有可能产生爆发。类似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防御机制称为“反向形成”。

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例如在潜意识中的恨,表现为爱,于是本来是恨却为爱所取代,残酷为温存所取代,执拗为依从所取代,不修边幅为清洁所取代,而原有的态度则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虽然我们非常习惯于上述的反向形式,人们还总是喜欢抛弃那些社会所不认可的行为,而代之以他们的父母或老师乐于接受的行为,(划重点:代之以父母或老师乐于接受的行为)当然也可能用相反的反向行为方式,用恨取代爱,以执拗取代依从等。

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精神疾病或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之中。病人对治疗家的有意识的愤怒来自于自我潜意识的需要,即自我为了防止自己对治疗家的爱慕之情和幻想而产生了恨。认识到这种防御机制之后,每当我们观察到那种不真实的、过分的态度之时,我们就会想到事情的反面。我们会想到和平主义者或者反对活体解剖者的潜意识里存在有残酷和仇恨的幻想,这些对于他们的自我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反向形成全部或者部分是潜意识的行为,这一点与那些有意识的阿谀奉承者、伪君子、“好主人”有相似之处。但有区别。这种有意的过程只是表明暂时的调适,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反向形成则与压抑一样,在个体的自我与本我之间永远是交替进行的。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防御机制很少单一使用,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使用,但在综合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或两个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插播一段防御机制的分类,先对分类提一个假设:
一种是不能再细分的,比如压抑。
一种是包含压抑在内的防御机制。比如其他。

安娜•弗洛伊德(1936年)在她的名为《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这一经典著作中提出,压抑是防御机制的基础,其他的所有机制若不是去强化压抑,就是在压抑失败以后而起作用的。安娜•弗洛伊德通过对防御机制的一般特性和发展基础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即由最原始的防御机制开始,发展到防御机制的先驱形式,再一步一步地发展到最后即较高阶段的防御。


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第三种防御机制:隔离

隔离分两种:
1,情感与内容分离。内容进入意识,情感被排斥在外。
2,一段思想与其他相关思想隔离开,代之以短暂的心里空白期。

隔离(isolation)—词,在精神分析文献中表述了两种不尽相同的防御机制,虽然在病人身上两者都具有强迫性神经症的症状。弗洛伊德最初把它定名为情感隔离,但把它叫做情感压抑或情绪压抑更为合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与欲望相联系的幻想,或者过去经历的关键性记忆已经进入意识之中,但那些痛苦的情绪则不能转化为意识。这种病人通常会尽力去抑制各种过于强烈的感情。情感压抑的过程常常表现为痛苦的或恐惧的情绪被排斥于意识之外,而以快乐原则的利益取而代之。对这些不幸的人而言,这种情况太过分了,以至于他们始终都没有察觉这种情绪的存在。

隔离的另一个含义十分少见。弗洛伊德在他的《焦虑问题》(1926年)一文中是作为强迫症的病理心理学来进行讨论的。这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被隔离的思想与先前的那些思想隔离开,继之以短暂的心理空白期。对于这些在心理上剥夺了任何联系的被隔离的思想,自我竭力限制它再度进入意识。这种思想,是作为“不可接触”的思想来对待的。


接下来讨论第四种防御机制:“抵消作用”(undoing)。
这是一种动作,其目的是抵消伤害,而这种伤害可能来自个体潜意识想象中的欲望,具有性或敌意的内容。

例如,一个敌视兄弟姐妹或双亲的孩子会产生焦虑并会有以下的行为。他先打他愤怒的目标,继而又吻了他们。他的第二个行为是为了抵消第一个行为。不难发现,这类行为在较大儿童和成年人中也很常见。

俗称:打一巴掌,给个糖豆。如果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属于抵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入门》第四章:心理结构(之二)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eu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