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55342/82d051bd61817ac9.jpg)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岁半的小桃子,入园第2周,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带着哭腔进行碎碎念,也不曾大哭,就是跟在老师后面,口里不停念叨:“找妈妈,"“我的妈妈去哪里啦?”
桃子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入睡难,这个时候的碎碎念中就伴着些焦躁,坐立不安,反复重复那两句话。除了晓雅老师她们三个,其他协助的老师在大厅或者回廊抱着拍着直到下午的1:30他也没有入睡。
经过观察以及和晓雅老师沟通,发现带他独自做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他就不找妈妈,他在这个过程会很专注,不过持续时间很短,只要当下的事情做完,就继续开启碎碎念模式。
有一次晓雅老师忙不过来,我带了他一会儿:
真的依他去户外找妈妈并不能缓解他的不安全感;
没建立连接前不喜欢被抱抱;
蹲下对视聊天失败;
最后是一把带绿卡牌的钥匙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拿着钥匙试着打开我的抽屉: 拉开,关上,扭锁,再打开,如此反复。在这个过程中,我用手机循环播放了一曲放松减压的轻音乐,音量很低, 若有似无,配合他的专注刚刚好,我惊喜地发现他的情绪竟然得到缓解,在后来放下钥匙后又靠在我腿上安静了好-会儿。
今天午休时候去托班,孩子们还没有褪去兴奋的状态,小桃子仍拽着老师衣角孩碎碎念,我接过他放在床上,准备做点具体的事情把他从碎碎念中拉出来。
具体做法:情感认同+具体指令。
小桃子:“找妈妈"。
我:“嗯,我们换了睡衣找妈妈”。
小桃子:“去外边找妈妈”
我:“好,我们脱掉鞋子去外边找妈妈。”
小桃子:“我的妈妈去哪啦?”
我把桃子打横婴儿抱的姿势,一手轻拍他的小屁屁:"“嗯,桃子闭上眼睛就可以找到妈妈啦"。
小桃子闭上眼睛,缩在我的怀抱里,我一边拍着,一边哼唱:“宝宝睡觉,妈妈来了,来找谁呀?来找桃桃……”
刚开始他还轻皱着眉头,但是在哼唱和走动中眉头慢慢就舒展开了,不到5分钟已经睡熟了,轻轻放在床上,拉上被子,看着他熟睡的样子,很是有成就感。
下午我在办公室,刚起床地小桃子竟然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跑我面前,他也不说话,看着我,笑一下,就跑开了, 但这一笑传递出一种对我的亲密感,感觉特别好。
早上在群里看到慧玲老师发的早安卡片,上面的一段话很是认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是价值感,二是归属感。价值感来源于肯定, 归属感来源于被爱”。
我们是,孩子也是。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情感的开关, 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找到这个开关,轻轻一按,孩子的世界就亮了,情感丰富的他们会回馈你满满的快乐和满满的信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