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笔记怡然我的大学管理时间管理自己
时间or精力管理,其实就是管理自己

时间or精力管理,其实就是管理自己

作者: mytest | 来源:发表于2017-01-06 21:00 被阅读469次

    时间or精力管理,其实就是管理自己  

    公众号修身储能(MindsCode)

    神经科学研究生Freeman

    个人微信:mydream378

    借助近日在TOMsinsight公众号看到的一篇文章《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懒惰与慰藉》开篇吧: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现代社会好像更迟一些。我们在不惑或知天命之前,总是在迷茫和蹉跎中寻找目标,却又不想这般等待。我们在不断的寻找着捷径,仿佛想快速的过完这一生。而寻找捷径的过程,又岂不知还是不断重复着无谓的挣扎。 

    微信的兴起不仅革了传统社交媒体(Social Netwrok Service)命,因为我们对微信的依赖过程,也是微信革命我们的过程;

    于是,时间碎片化的概念甚嚣尘上,时间管理的畅销书“纷至沓来”;从各大公众号中的热文中我们分享转发,津津乐道,要阻止碎片的时间撕裂我们完整的生活,可是三天过后,地铁上,厕所里,排队中……

    我们再次掉入了时间碎片漩涡,浑然不知,无法自拔。

    对于此,你我或多或少,都有同感。

    对于时间管理,有很多畅销书:



    史蒂芬·柯维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要事第一》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

      在时间管理领域里,每一代理论都是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每一次发展都能让我们更好的掌握生活。

        1. 第一代:普遍使用便条和办事清单,明确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没有提到有限顺序的概念。

        2. 第二代:使用日历或日程表来安排约会的进度计划,反映需要提交计划的时间并预先安排未来的活动。使用这个管理的人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没有按照重要性对任务进行排序,缺少成就感,因为时间总是被日程表所左右。

        3. 第三代:注重确定长期、中期及短期目标,然后再根据价值观合理的安排精力和时间,这种理论提倡对每一天进行合理规划,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来完成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虽然这种时间管理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人们发现这种对时间“高效率”分配和使用通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只注重每天的计划。有很多人不再使用这种细致入微,让人备感拘束的时间管理计划和日常安排,而重新起用第一代和第二代管理时间的技巧。

        4. 第四代: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如何管理时间,而是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人们的满足感通常来源于期望与期望的满足,而这些都是在我们影响圈范围内。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注重的不再是具体的事务和时间分配,而是如何维持产出和产能之间的平衡。

    以及他提出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


    格拉宁(苏)

    《奇特的一生》


    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一位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将每日做任何事情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全部记录下来,经年累月就可以形成对时间的精确感知,从将“时间”完全驾驭。

    比如: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

    ……………………

    书中提到: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 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明在冷冰冰地流逝。

    弗朗西斯科·西里洛


    《番茄工作法》

    把任务分解成半小时左右,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种一个“番茄”。哪怕工作没有完成,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收获4个“番茄”后,可以休息15至30分钟。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刘未鹏《暗时间》

    作为国内销售表现不错的畅销书,这两本书结合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触,配合大量心理学的理论知和研究数据进行心智启蒙和认知探讨;同时荟萃以往关于时间管理的有关方法论给读者讲述如何和时间默契相处和利用“暗时间”达到有效的时间管理、把时间利用效率最大化。

    李笑来关于时间的探讨:


    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精确感知时间

     最好的工具--纸笔

     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制作时间预算

     审计时间开销

    刘未鹏关于时间的探讨: 


    第一步,明确目标事件,把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匹配。 
    核心关键词:时间管理———中文“破解版”矩阵图 o(∩_∩)o 


    第二步 思维转变:时间管理到个人效率管理 
    时间管理的真正目的只会是为个人效率服务。而个人效率管理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把“时间表”观念转变为“事件表”观念。“事件”,也就是任务,才是做事的本征函数,我们的一切计划必须按照这种本征函数展开。  


    第三步: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及时反馈是最好的激励 
    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第四步:利用自己的暗时间 提高效率最大化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而这多出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把它运用成为自己的暗时间。 
    下面需要达成两个共识: 
    1.我们干事情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而不单单是时间的数量。 
    2.只有靠自身推理思维后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

     第五步: 抗干扰与专注是维系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论,虽然各个方法论之间存在区别,但殊途同归,其核心意义即:做到对时间的精确感知,从而高效分配所需要的时间,和时间良好相处,然后把时间当作朋友。

    因此,我们应力图驾驭时间,而不是让奔跑的时间把光阴融化,留下空悲切的“白头少年”。

    中信出版社依托其“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理念,让更多的中国读者有幸接触到更多的国外畅销书;于是我们慢慢学习到了一个新概念:精力管理。

    似乎是对“时间管理”方法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那么,何谓精力管理呢?

    精力管理就是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精力管理的核心思想:


    时间管理已经不再是可行的解决方案,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High Performance)、健康(health)、与快乐(Happiness)的根源。

    其理论体系:


     人们的精力有4种来源:

    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精神的。

    四种精力资源需要 消耗和储备之间取得平衡才能保持不会枯竭。

     精力是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共同特性。



    (1)体能储备力(即身体上的承受)按数量来衡量(从低到高)
    (2)情感承受力(即情感上的精力储备)按质量来衡量(从消极到积极)

    精力管理的4个原则

    第一,投人4种独立但又联系的精力,即是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

    第二,因为精力的储量会随着使用而下降,我们必须周期性地补充精力;

    第三,要增强承受力,我们必须让自己超越通常的限度进行培训;

    第四,积极的精力仪式,是全方位投人和持续的高效能的关键。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姑且粗略将精力分为两种:Physical Energy (生理能量)和Mental Engergy (心理能量)。

    生理能量:


    无论你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工作,生理能量都无比重要。我们需要体力来思考、阅读、聆听、说话和写作。这一能量主要受呼吸、饮食、睡眠和运动四方面的影响。

    (1)深度的、流畅的而有节奏的呼吸在佛教打坐、瑜伽练习等活动中被奉为一大准则,它可以放松身体,加速生理能量的恢复,同时也能调整情绪和大脑。

    ( 2 ) 饮食上来讲,基本的营养和能量补充是常识,但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持生理能量的稳定,我们应该少食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食用血糖指数低的食物。

    (3)成年人一天7~8小时的睡眠是非常必要的,是恢复体力最重要的一环。短时间的睡眠也不应当被忽视,比如午睡。

    (4)增加生理能量的方法首推的便是运动,个人的体验是,有氧锻炼的效果最好。

    心理能量(大脑,情绪,精神):


    优质的生理能量是保证优秀心理能量的源泉;但也应该注意,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如果对能量的类型认知不够清晰就无法驾驭,极易造成精力涣散。

    1、大脑能量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组织协调等力量的总和,代表了我们思维的质量。

    2、情绪的范围很广,包括愉悦、耐心、开放、信赖、自信、自律、同情心等。拥有积极情绪能量的人注意力更集中,拥有更强的创造力,因而也更高效。

    3、精神能量或许是最强大的能量形式,它包括勇气、坚持、热情、诚实和正直。

    对于能量(健康),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说:

    1、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2、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那些属于人的主体的好处,诸如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大打折扣。

    知乎配图:

    综上,精力”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四个维度,身体、情绪、心理和精神(Physical, emotional, mental and spiritual),它们各自独立存在,却又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对于自己“能量”“精力”的精确感知是支配自己高效率专注工作,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那么,精力管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1、补充睡眠需要因地制宜。


    电脑前看了一天文献,准备最后的幻灯片答辩,为期末考试烧脑准备……

    你自然会感叹到:太累了,我需要睡个好觉。我们的常识使得我们对疲劳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躺躺吧”。但这似乎是一个陷阱。

    睡眠的确是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对睡眠不足或体力劳动者适用。

    体力劳动者来说,“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引起,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通过睡觉,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

    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活动。

    但如果办公室办公,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除非你是熬夜加班,连正常睡眠时间都达不到)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把神经放松下来。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末两天不出门依旧无精打采,而只需下班后游泳半小时就神采奕奕。

    或者,生物民工深有感触——在实验室闭关了一天,感到特别压抑困乏,但出去慢跑几公里,或者仅仅是散散步,就可以依然精神焕发。

    2、是变换,而不是停止


    既然睡觉不能帮助我们休息大脑,那什么办法才可以?

    答案是不停止活动,而只是变换活动的内容。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区域活动,另一区域就休息。

    所以,通过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心理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消除右手的疲劳,他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两只手静止休息,另一种是在右手静止的同时又让左手适当活动,然后在疲劳测量器上对右手的握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左手活动的情况下,右手的疲劳消除得更快。这证明变换人的活动内容确实是积极的休息方式。

    3、管理注意力,refresh精神状态


    心理学“妈妈“贾树华”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教诲我们的一句话:

    要学会专注,就要学会转移注意力。

    这句话对我影响颇深。

    “后来在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名著《心流:完美体验的心理学》(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了解到“flow-心流”

    心流——


    一种完美体验:面临需努力方能克服的挑战,目标清晰,反馈明确,专注到忘我之境,终于一切尽在掌握。此书详述心流来龙去脉:心流多的人生更充实更满足,并提出专注是心流之源。


    此外:

    《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书中提及克里夫的评论:在多任务处理实验中,神经回路需要浏览、略读,然后才能够扩展加强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但是与此同时,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持续专注能力被削弱了。习惯同时做多件事的能力,是以牺牲在主要事务上的专注换来的。它们只会使人分心,而那些主要事务才是我们的最重要目标。

    而且,神经科学家乔丹·格拉夫曼说:“提高我们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会妨碍深入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处理的事情越多,专注就越少,你思考推理的能力就越差。” 


    因此,所谓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我们理应客观看待,否则就是伪概念。因为高效率意味着单位时间内高度专注,尽可能制造大片时间,抓住主要矛盾;比如解决数学难题,进行科研论文章阅读等等。

    同时,也可以多角度开启自己的感官刺激,用声光电的方法同步促进信息获取的速度,从而统筹规划,提高综合效率;但前提是A任务不小过多脑力,可以机械性地进行;B任务只需要适当的集中精力,仅需要提取梗概或者关键词。

    比如2/8分配原则,比如2成精力跑步,8成精力听英语、看公开课等等;

    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可以听《冬吴相对论》系列……o(∩_∩)o 

    比如,你在跑PCR,可以听“逻辑思维”,“晓松奇谈”开拓视野,为日常话题增加谈资;

    ===结语===

    我们平时大多数人提及时间管理,但从严格意义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管或不管,它都匆匆流逝,不偏不倚;

    而且时间毕竟有限,真正帮助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非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多少时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投入最有效的精力。

    那么,在精确感知和合理分配时间的基础,对自己的精力有恰如其分的认知,了解并熟悉自己的精力版块,并在不断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从而把高效的时间和优质精力融为一体,形成心流(flow),才算是真正的管理。

    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不应该像物一样被用作工具或手段,而应该被视为目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或手段;只有人,方才是唯一的目的。物只有相对的价值,因而永远只能作为手段;而人作为绝对价值,作为自由的、理性的行动者,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每个人都应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要仅仅当作工具”。

    时间,抑或,精力仅仅是辅助我们达到最终管理自己的重要“属性”之一;根部目的是认清自己(Know thyself),而不是囿于这些"时间和精力管理"的概念和工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育佼:一定要投稿
      • 育佼:学长,文章投稿后容易被大家看见:smile:

      本文标题:时间or精力管理,其实就是管理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yx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