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赵堡太极拳入门
赵堡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国粹;贯穿于太极拳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演绎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方略。以及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即传统文化的延续。
“是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门而不知其奥者、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学者通过师傅言传而“知其门”、身授而“得其法”。至于如何“知其奥”、“得其能”则在于个人身心体悟。“而成则无体”则是由“似”至“不似”,由“有法”到“无法”的境界提升。是一个太极习练者毕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入门捷径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赵堡太极拳在入门功夫上,历来遵循一代只传一个人(即法不传六耳),方法很简单,六个字概括:“放松、得气、合意”(一放松、二得气、三合意)。
太极一气,也即太极一意,此意非彼意,意的质量不同。外形之有无与内意之有无必须习练者得之,心即知之,形法随之,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正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
“太极拳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训练体系[(如:文太极(静中动气);(武太极)动中静心;(文武太极)定中空而不空;开展(小圈变大圈);紧凑(大圈变小圈);缜密(颠倒中求出真功)。细分,身法,意法,气法行止规篇,意、气、劲的体会。八法变换歌诀、阴阳圈法、理法等不一而论)]理论(内)训练(外),完整(圆)无始无终循环往返,一层功夫一层认知,太极拳艺术品质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胜大(柔弱胜刚强)都是可以由感而知的。太极拳从一开始就必须是身心两知、也就是大家所常说的内外兼修。我们把看到的表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不是身知(这是一种假传万卷书的方式――比喻)是模仿知觉从何而来?由感而知,此感觉由喂劲而来通过体会而感到从何处来,知道往哪里去,此乃身心两知。”
一趟拳架从外面分不出优劣,关键看内涵(内质),隐于内的是精神内质,内感必须是形体的连绵不断,气的连绵不断,意的连绵不断。应该是一练架子,内里存在的内涵与外形演练气势相一致(内外双修)。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标准,“致中和”就是万物无不达于和谐的境界,无偏无倚、无过不及,先哲们把“中和”视为精神的最高境界和道德的最高典范。“中和”之于拳理,其行之于劲,则为刚柔相济;其行之于法,则大巧若拙;其行之于战,则为以意击人;其行之于神,则为善战不怒。中和于内,八面支撑周身和顺,无防人之心,而不惧敌之来袭,无击人之意,而扑敌于数步之外。中和之道是武功的最高境界。而太极拳是中和之道的载体。通过习练太极拳来修炼“中和”之气,化掉身上的不适(体)精神的不安(心),更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恰当的把握自我,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力求达到和谐的境界,在自我与客观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是自我与宇宙浑然为一。最大限度的推动和发挥自身中的潜力,顺应客观规律,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其功效远胜于药物,获百利而无一弊。能获身体强壮,武技高超,达到不怒自威、不言自重、不名自名,不争乃争、大智若愚的处世方式。因此,论武学至理乃在“中和”。
“有诸内,必行于诸外”。内家拳是以内养为目的,(内不养,外不长),在此基础上附带产生出技击效用。也就是说内养为本、技击为末。只有以养生为出发点,在行功中松到底,静到底,柔到底,“化硬为柔柔软透”,才能日日见功。太极拳功夫的高低是和放松的程度有直接关系。太极拳在技击功能上“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扑,也就是内丹修炼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外在具体表现。它在技击上表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以弱制强、以慢胜快、无力打有力,“四两拨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当然这种先天自然本能实际是指合道的能力,并不是先天的身心素质。学者不可不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