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P1-P66
“我们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可能是追求的太多,我们被一层一层,一层一层的包裹住了,渐渐的就迷失了自己。那些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怎么重新找回自我是一个很大的人生命题,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把我带上了人生禅的初级大道上。
张德芬生于台湾,之前是台湾一位著名女主播,后来去美国念了MBA,然而却得了网红病症忧郁症,大约从2002年开始决心全力追求自己内心的世界,开始潜心研修各种不同心灵成长课程,在2007年出版此书——《遇见未知的自己》
看了前十章,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就是自己世界的编剧、导演加剪辑。
我们人类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是五个字就可以表达:爱,喜悦,和平。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着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然而,我参观过很多小朋友的画作,TA们的世界真是神奇的不行,无论如何现在的“我”也看不到这么神奇的世界了,现在的“我”也无法看到三五岁的那个“我”
长大后的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为什么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呢?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真我的爱,喜悦以及和平?
我们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4千亿位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2千位的信息,所以,我们会选择性的去看世界,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
——我们其实看不到整个世界
我们受到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完全因人而异,我们看见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其他都被大脑自动排除掉了。
——我们和别人其实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也许,共情、同理心、换位思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内在99%的潜意识自动排除“我”不想看到的,“我”又怎么可能看到“你”的世界来思考?
我们自己可控的意识太少了,而后面是99%未知的潜意识,一个“我”看不到的“内在世界”,但主宰着“我”负责编导的这个“外在世界”
如果“我”每天不断的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我”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感到悲惨痛苦,那么,“我”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我的一个“情绪模式”。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
所以,如果“我”很久不生气的话,“我”的细胞会让“我”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发脾气……
然而好的能量和如上这种坏的能量是一样的,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好的与坏的在我们内在的世界里,此消彼长……
我观察过很多的爷爷奶奶爬满皱纹的脸庞,他们的皱纹有的是安宁微笑,有的是面无表情,有的是一世沧桑,这些皱纹就写满了他们或幸福或严谨或悲伤的一生。他们都是从天使面容活就了现在的模样。
读书|我们的心里都住着3岁的自己(读《遇见未知的自己》P1-P66)我的心里
住着一个3岁的自己
虽然我还看不清她的模样
指向月亮的手指
就是我朝圣的方向
我希望
未来
是一幅安宁微笑的模样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我自己角色里
是我的主观意识
还是那看不到的潜意识
未完待续……
By 杨娃娃
她的公众号叫“婉若清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