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略偏内向的“i人”,我内心深处其实有接近50%的“e人”成分。
在大多数社交场合里能够游刃有余,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却又极为拘谨。
尤其是在电梯这种狭小的密闭空间里,我的“i”属性总是迅速占据上风。
电梯这种垂直交通工具,不仅仅是将我们从人生送往职场的机械装置,更是一个奇妙的社交实验室。
在这里,几秒钟到几分钟的短暂相遇,常常演变成一场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博弈。
每天早上,当我步入公司大楼,站在那闪着冷光的不锈钢门前,我都在心里默默祈祷今天的实验一切顺利。
一旦门打开,我就像一只迈进屠宰场的待宰羔羊。
视线所及之处,往往是各种表情各异的面孔。
有的人紧盯着手机屏幕,仿佛那是他们与世界唯一的联系;
有的人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仿佛那里藏着宇宙的秘密;
还有的人则是面无表情地盯着电梯门,仿佛期待它在下一秒就会突然开启,解救他们于这尴尬之中。
作为一个时e时i的人,我常常在电梯里体验着不同的社交模式。
有时候,我的“e”属性占了上风,决定和电梯里的陌生人聊几句。
比如,天气永远是一个安全的话题:“今天真热啊。” 对方通常会敷衍地回应:“对啊。”
然后我们就一起陷入了更深的沉默。
更多的时候,我的“i”属性占据主导,选择站在角落里,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隐形人。
耳边充斥着电梯机械运转的声音,偶尔还有人清咳或是在打电话:“领导我上来了,您在几楼?”
每当这时,我都会装作没听见,继续盯着那不断变化的楼层数字,没有什么电影比那个数字更好看。
然而,电梯里的相遇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奇妙的默契。
比如,每天早上都能遇到的那位同事,我们从未交流过一句话,但彼此心照不宣地站在固定的位置,默默分享着那几秒钟的“电梯时光”。
这种无言的默契,有时比任何言语都来得更真实、更温暖。
尴尬时刻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当电梯突然停在某层,而你不知道该不该按住开门键等待的时候;
或者,当有人在你前面按了一个你即将按的楼层按钮,你该不该对他微笑表示感谢;
再或者,当电梯里挤满了人,而你被迫面对面地站在某个陌生人面前,彼此的呼吸声都能清晰可闻,这时的气氛比惊悚片还要紧张。
每次走出电梯,我都如释重负,仿佛完成了一场紧张的社交考试。
虽然只是短暂的相遇,但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平衡内向与外向的微妙关系,寻找那一刻的默契与舒适,同时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尴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