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塑造”问题,是父母和隔代养育中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我们常常疑惑,为什么有的家里教出来的孩子没规矩,大喊大叫、哭闹、不遵守公共秩序?有的家里的孩子听话、乖巧伶俐,有规矩?
实体书有人认为孩子在3岁以前都不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其实不然,1岁的时候,孩子已经产生了这种控制情绪的神经元连接。
情绪成熟、控制情绪反应的能力会随着生活经验而发展。自尊、自控力和自信对行为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想要培养这些品质,就必须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充分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守规则、知习俗、自立、自律、自控、倾听、与他人共处,对情感发展很重要。
若想让孩子成功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就需要尽早培养他们这些品质。越早开始这些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如果认为孩子会在学校里学到这些技能,会使家长失望,等到那个时期才学习这些就晚了,孩子学这些东西是在5岁以前。
生活在充满爱、稳定、可信赖、可预测的环境中的孩子,情绪能够快速地发展成熟。这种环境鼓励TA遵守规则,自给自足、独立,养成自律、自控性强、善于倾听等良好的品质。
相反,若孩子处于高压环境中,看护人更换频繁、不细心、态度恶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行为障碍,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无法适应家庭、学校和其他重要的社会关系。
酗酒的父母,或者经常争吵的父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喝了酒以后的状态跟正常状况不一样,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变化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还有的父母拿孩子撒气,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很好,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推搡、冷落,这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一个孩子对于周围的环境无所适从,找不到稳定性和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该如何规范。这种孩子容易没规矩,常常以靠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跟家长争取,因为他觉得只要不争取,什么都得不到。
稳定、友善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境。
当学步开始“大发脾气”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确定自己生活中的界限,而关爱他们的成年人应该以支持和充满爱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这些界限。千万别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研究发现,如果儿童5岁时没有发展出控制冲动的能力,那么他在成年后,更有可能犯罪、吸毒、拥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下降、患上心理疾病、健康状况恶化等。
如果对孩子呵护备至,使用可预测、一致的规则,孩子就会很快理解界限,遵守规则,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发展自律品质和控制力。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举止规范。家长的假装关心,或者假装不生气、不高兴、沮丧或者‘受够了’,小孩子虽然不表达,但TA心里非常清楚,因为TA心里跟明镜似的,并善于“察言观色”。
当孩子用哭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地、温柔地告诉他:“哭闹没有用,因为你哭闹我并不知道你要干嘛,你需要告诉我,咱们能说的话要说。我知道你心里不舒服,我知道你不高兴,等你好一点了,你跟我说。”这样,让孩子很早就会理解边界,哭闹不能够解决问题,爸爸妈妈(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爱我的,他们愿意倾听我,所以我需要先停下哭,再来解决问题。
用温柔的方式帮助孩子来设定边界,非常重要。不跟孩子对抗,不跟孩子进行权利的争夺,教会孩子边界到底在哪儿?怎么样跟别人打交道?
祖父母由于身体容易疲惫,加上对于脑科学的知识了解不够多,所以会跟孩子发生直接的冲突。
要么溺爱,什么都听他的,没有边界;要么发生冲突,跟孩子吵架、打架,这个都不利于孩子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家庭当中的规则。
运动有助于情绪的缓解,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动机,“我想干这件事”“我希望干这件事”“我主动地想探索这个东西”,而不是“我被逼着干这件事”。很多家长要求孩子读书,要求孩子写字,要求孩子背英语单词或者跳绳,这些本来都是很好的事,但由于前提是“逼迫”,导致TA失去动机。
动机系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大脑中的动机系统不活跃,压力激素就会被激活。成年人也是一样,如果被逼着上班,被逼着加班,压力激素会被同时激活,从而导致焦虑、抑郁和攻击性。
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和医学教授约阿希姆·鲍尔发现,行为不主动的孩子会寻找其他方式来刺激动机系统,如电子设备、垃圾食品和加工饮品(含有高糖分,人工色素和各种甜味剂),这些事物很容易使人上瘾。长期如此,没有得到有效干预,TA就会变得不耐烦和暴躁,表现得就像成年人正在戒毒一样。
喜欢电子游戏的孩子,绝大多数伴随着喜欢喝饮料,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因为它背后都有着一个东西叫作成瘾性。
成瘾性的特点是动机匮乏,就是这个孩子在日常当中做事的时候都没有动机,他觉得自己的人生都被别人掌控了,做什么都是被别人逼的,他只能够从这些成瘾性的东西当中去获得持续的快感。
帮助孩子培养出动机,就是“你想干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计划”“好的,按你的想法去做”。就是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做决定的,他是可以选择自己人生的。这样,孩子长大后,不会有非常严重的成瘾性问题,他玩电子游戏可以说放下就放下,饮料可以不喝。(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