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无论是写诗、填词,还是作曲,在不同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不同时期用韵均有不同变化,体现形式就是各种韵书。
隋唐以前虽然没有统一韵书,但各历史时期已有各自韵谱,后来历代都根据自己时代语音及创作特点形成了诗词创作时大体遵守的各具特点的不同韵谱。
隋代语言学家陆法言在总结前人韵文创作基础上,并结合当时语言语音特点,编写出了以四声二百零六韵相区分的《切韵》一书。这可能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韵书了,后代各种韵书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编写的。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高峰时期,唐人孙愐依据《切韵》再结合唐时北方语言的特点编写《唐韵》。
宋代中原地区语音成为官方语言,陈彭年等据此修订成《广韵》,丁度编撰了《集韵》等。
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后人调整为一百零六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
清代,结合北方方言改平水韵为《佩文诗韵》。
由此可以看出,历朝历代文人创作都会遵循自己的韵谱,所谓韵谱就是根据当时的官话为基础而制定的。
随着社会发展、朝代更迭,统治集团和政治中心的转换,语音也存在变化,韵谱也应在不断变化之中。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语言学者根据现阶段语音发展变化特点,制定出了四声调汉语拼音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并推广普通话。截止今日,普通话已经成为大中华“官话”,全体华人都在使用。
如将“平水韵”与现代汉语语音稍加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同一韵部的字和现代的发音存在着差别:一是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二是某些同韵字音差别很大,如“乡音未改鬓毛衰”中“衰”、“乌衣巷口夕阳斜”中“斜”。
有了如此变化,今天我们还要沿袭古音用下去吗?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时代不同,语音已经发生变化了。
而观当今,我们许多诗词人枉顾存在,仍固守旧纸堆,形成了大有非平水韵不成诗词的怪现象。如果任其下去,古体诗词如何传承?后来者又如何创作?难道古老的中华诗词只是交给后人一本“平水韵”?是想告诉后人,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只能模拟不可变更?
为什么某些人无视语言发展,到现在还顽固不化、因循守旧要不惜余力地硬推平水韵呢?是“古久先生” 恋旧情结?但真实的情况就是这些人在用僵硬思维的钝刀割裂格律诗的韵律,他们实际上是在绞杀古体诗词,把当今人们强行推出诗词爱好者队伍,他们这是要把中华诗词推向绝路、死路。
古体诗词是我中华文明瑰宝,其韵律感、节奏美和特有的表达情感形式,时至今日仍焕发蓬勃生机。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短小精悍、不复杂,另一原因是顺口易记。
为什么顺口易记?是因为: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因而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追捧。
近些年来热爱传统诗词人越来越多,古体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很多人已发觉平水韵的落伍,感觉到以此为韵创作古体诗词是带着镣铐跳舞,因而对“平水韵”能否适应时代发展提出了质疑,“平水韵”已经不能适应现在语音需要了。
抛开“平水韵”,创立符合现代语言语音特点的中华新韵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前些年“江南诗词协会”以现代普通话为基础推出的《江南新韵》虽还有许多不足,但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对于新时期诗词创作迫切需要的新的诗韵,当今的许多学者、诗词人仍在努力的探究中。今天,能适应新时代语音特色且越来越完美的中华新韵正处于新生的“分娩期”,距离与广大真正有志于传承中华诗词者已经不远,我们坚信。
新时代中华古体诗词爱好者身处诗词韵律变革时期,在身体力行创作符合新时代语言特点的古体诗词的同时,要大胆推陈出新,大力倡导中华新韵。我辈任重道远!
(据迪建兄稿修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