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进》有感(二)
在《精进》这本书中,作者告诉了我们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即刻行动和高效率行动。行动,教你如何克服拖延,包括即刻行动和实现高效率的三个方法。
对付拖延症,作者不讲大道理,而是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原则:“即刻行动”,也就是马上去做,他说:“一件看上去复杂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为了正确地行动起来,作者为你归纳了即刻行动的三条法则:
法则一,现在就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想做一件事情,但是想想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心里就开始犯嘀咕;再一想想,困难被无限放大,所以干脆得过且过,致使很多想干的事情没有干成。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想清理花园,但是花园里有一块特别大的石头。每每看到这块大石头,就开始挠头,所以一次又一次放弃了收拾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石头的周围布满了杂草,院子看起来更加破败不堪,于是家里人决心收拾花园。
第一要务当然就是清理大石头!当一家人卯足了劲儿,准备对石头发力时,却不想轻易的就被解决掉了。
大石头原本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是在人们固化的思维中,把它力量及可怕程度无限扩大了。
在《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有趣的概念:坐以待毙模式,意思是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
马上开始,即刻行动,事情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但愿我们不要陷入这样的怪圈。
成长的第三条路径法则二,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作者指出即刻行动时,要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这是一种观念的彻底转变。
如果你着手开始后,认为离最终目标还远,感觉“未完成”,就容易产生懈怠,但如果你把每一个小功能的实现都当做已完成,这样你的才能、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养起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天早晨起来,我都会首先做了一个晨起的减脂训练。当我完成了这项训练以后,精神格外好。感觉自己在保持身材的路上又进了一步;然后我会去做第二件事情,当第二件事情又做完之后,我又会连上第三件…这样一次次的累加,感觉这个清新的早晨,美好、忙碌、而又了效率十足。
因为我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已完成”让我充满了成就感。
第三条法则是:勇于自我修正。
经济学有个名词叫“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失去、无法挽回的代价,而做决策时你要着眼于未来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沉没成本。
自我修正也是这样,需要有推倒重来的勇气,而不是因为留恋已经付出的努力而将错就错。
那么,如何高效率地行动呢?
作者说: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是不可能像电脑一样,实现“多线程工作”的,因为在任何瞬间,你只能有一个注意焦点,它占据了你的心智,除非特别熟练或者简单到身体能自动进行的工作,其他事情是没法一心多用的。
你首先得保持足够的专注,这样才能提升你的效率。
具体怎么做呢?作者提供了三种帮助你提升行动效率的有效方法:
成长的第三条路径第一个方法:先啃硬骨头。
假如你准备为你房子重新进行装修,你第一步做什么?直接复制别人的家装还是自己随个人喜好任意搭配呢?作者说这两种做法都不对,他指出:事实上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一旦这个部分被我们吃掉,任务就完成了大半。这个关键的部分叫做“核心思考区间”,也就是常说的硬骨头。
很多人吃软不吃硬,面对硬骨头绕着走,先做些周边的打扫性工作,而作者说应该先啃硬骨头。
拿装饰房间来说,很多人喜欢先看窗帘和地毯,看看家具,又琢磨门和地板什么样,东拼西凑后总是感觉不满意。那是因为你放弃了核心思考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清晰起来,脑中就有了整体画面感。
建议大家首先选择好房子整体风格,然后可以先看一下家具,把家具风格定下来后,你再选硬装,是否要吊顶,门和地板如何搭配好家具,再选软装,用灯具、艺术画搭配起来房间是否会更具艺术感,这样装饰更能符合你心中对完美房子的设计了。
第二种方法叫图层工作法。
画画的人都知道图层这个词,它是把一幅画面分成多个图片累积来处理,每个图片在制作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你一次只需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作品最终是多个图片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这样一个看似复杂的工作被切分开后,人也变得思路清晰起来。图层工作法也是这样,不是按部就班,而是按部分来操作。
举个例子:假如朋友相聚,需要你来下厨做顿美餐,这时从哪入手呢,可以分块考虑,荤素及烹饪方式,这样一区分,把菜品分类好,你可以一边煲汤、一边清蒸、一边炒菜、一个很宏大的工程,几个分解就开始同步完成了。作者说:“图层工作法是完成一个复杂的作品或者项目的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战术。”掌握图层工作法以后,你的工作能力会提升一个档次,领导也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成长的第三条路径提升效率的第三个方法叫梳理反应链。
做工作或者其他事情,不是做完就完了。作者说:“行动后你要及时反思,并且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尤其是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
什么叫反应链呢?
举个例子:读一本小说时,你需要把握它的情节结构,那么反思一件事情时,你也得看到这件事的起承转合,明确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的节点,这些相关的因素会串联起一条完整的链条,这就是“反应链”。
梳理反应链还有一种叫法,叫复盘。下棋高手都有复盘的习惯,会反复推敲自己走的每一步,我们说的复盘,是在脑子里把做的事情重新过一遍,回顾和反思自己当时的思维和行为。复盘的效果好于总结,因为总结只是就事论事,而复盘要求你发散开来,及时、有效地讨论各种可能性。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分享过他复盘的经验,他说复盘时你得“退出画面看画面”,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回顾自己的工作,从而产生一个清晰的流程,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发展,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合理的、可执行的计划安排。
你要特别注意反应链中出现的意外,也就是超出你计划预想的部分,把它们想清楚了,就能大大拓展你的眼界,再发生类似的事时,你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态的发展了。
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如何高效行动,作者的观点是不要想着同时做好几件事,像个八爪鱼似的,而应该专注于一件事。然后介绍了先啃硬骨头、图层工作法和梳理反应链三种方法,来帮助你有计划有效率地行动起来。
对付拖延症的最好方法就是即刻行动,让自己摆脱原地踏步。即刻行动的方法分别是:现在就开始、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以及勇于自我修正,它们的核心是拒绝等待时机、克服一步到位的完美主义以及客观地看待差评等负面信息。
作者还认为多线程工作很难做到,应该专注于一件工作。接着分享了提升效率的三个方法,包括先啃硬骨头、图层工作法和梳理反应链。
先啃硬骨头要求你办事时先难后易,图层工作法强调要分部分操作,整合任务内容,而梳理反应链让你在事后复盘时找到计划中发生意外的地方,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为下一次工作做好提前验证。
我们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了解了理论,再付诸实践,更加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