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064767/f63e7998f38a3ce0.jpg)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学校曾经流行过一阵手旗活动,《中国少年报》还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来刊登“手旗图解”,可见上边对这个活动的重视和支持。
现在的孩子恐怕不知道手旗是个什么东西了,我先科普一下哈:
手旗就是一种方形的小旗子,旗子上沿对角线分割为红黄两色,手旗旗语是一种海上通信方式,两条船在海上相遇,有话要说,但当年又没有无线电,咋办?就派水手站在船的突出的部位,手持两面红黄色的小旗子,摆出不同的手势,组成不同的字母和符号,表达他们的意思。
比如说“你好,你吃了吗”或者是“这里是我国领海,请你们立刻离开”等等。
如今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渐替代了这种原始的通讯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手旗旗语仍被保留为一种辅助通信手段。
手旗原本是一种海军的通讯方式,当时为什么要在小学生当中组织这种活动呢,据说有这么三个原因:
一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汉语拼音普及,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二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解放军,了解一点军事知识;
三是作为一种课外兴趣活动,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尽管现在看来这个设想有点不大靠谱,导致了后来的虎头蛇尾,但当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你想啊,用两面小旗子挥几下,远处的人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了,多好玩啊!那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更甭说手机了,小伙伴们之间要沟通个事情就必须见面谈。万一家长不让出去玩,那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假如我熟练地掌握了手旗,遇到事情不用出门,站在窗前用手旗给对面楼的小胖发个信息:
“小胖小胖,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我没记住。”
对面的小胖也用手旗挥几下:“语文第三课的生词抄写十遍,算数作业是第一大题的八个小题。完毕!”
我再问:“午饭后我们到玉渊潭捞小鱼儿,你去不去?”
他回答:“去,我们在军事博物馆前面第一个垃圾桶旁边汇合。”
噢啦!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信息发出去了,你说这事有多棒啊!我一下子就被这个活动迷住了,积极地报了名。
参加手旗活动当然要有手旗,那时候学校经费紧张,所以手旗需要由同学们自费购买。
我放学回家后就立刻向妈要钱买手旗,虽然一副手旗也没多少钱,但这个额外的开支还是让妈妈有点为难,半天没吱声。妈妈向来鼓励我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也不忍心看我那副失望的样子,于是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她翻箱倒柜,找出一块旧的天蓝色的绸子,给我做了两面小旗子,插上小竹棍,还挺像那么回事的,我试着挥了几下,也觉得还不错。
可第二天我拿着“蓝色手旗”到学校参加手旗队的活动时,却遭到一些同学的耻笑:
“呦,你拿的这是什么呀?”
“这是哪国的手旗啊?”
“我们都是红黄色的,跟解放军是一个样的,你的这个蓝色的手旗,是台湾国民党的吧?”
我当时的心情极为沮丧,觉得他们真是太欺负人了!同时也觉得自己手中的蓝色手旗丑陋不堪,那天我没有参加训练就跑回家了。
妈妈听了我在学校的遭遇,劝我说:“训练拿什么颜色的旗子不行啊?学会怎么打旗语不就行了嘛。”
其实我妈说得是对的,学校的老师并没有要求每个同学都买标准的手旗,有的同学连我这种蓝色的手旗都没有,一手拿着一支铅笔参加训练,也没问题。我那时候就是虚荣心在作怪。
我说:“不行啊妈,别人都是红黄色的,就我是蓝色的,我不干!我就想要那种真正的手旗!”
我妈没办法,只好答应给我做一个和商店卖的一模一样的手旗。她到会城门商店看了,那里倒是卖红色和黄色的布,但人家的布是一匹一匹的,宽度差不多五尺,要买就得按这个宽度裁,我妈即便是只买两尺布,裁下来也得是两尺长五尺宽的一大块,至少可以做四面手旗,太浪费了。怎么办?妈妈有办法,她四处打听,谁家的孩子也在哭着喊着要做手旗呢,可以搭伙一起买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团购”呗。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找到了住在对面楼的马阿姨,她的儿子也吵吵着要手旗呢,俩人一拍即合,合伙买了一小条红布和一小条黄布,经过精心剪裁,终于做成了两套标准的红黄相间的手旗,和商店里卖的一模一样。
我对这副真正的手旗爱不释手,积极参加手旗队的活动,按照图谱苦练旗语,还让妈妈给我做了一个布套,整天把小旗子带在身上,一有时间就挥上几下子。
但玩了没几天,我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手旗一个姿势只能表达一个字母,一句话要很多很多字母组成,比划半天也说不了几个字,太烦人。
再说了,即便是我熟练掌握了手旗语言,哪那么巧正好碰上同样熟悉旗语的人啊,对方不懂,我学得再好有什么用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手旗活动的同学越来越少,最后终于不了了之,散伙了。
妈妈辛辛苦苦做成的手旗无用武之地,被扔到一边了。后来每次看到蜷缩在衣柜角落的手旗,心里都觉得很对不起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