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的一本书《独自之旅》,非常有意思。
一个英国人,突然发神经跑到美国,想完成一个人从纽约到好莱坞之旅。没手机,没熟人,每天只有5美元来吃和住,和电视台签了合同(后面跟着摄影团队督促他必须完成旅程),其它都看他的人品和魅力。
他会经历什么?又有什么特别的体悟?
这本书某瓣评分不高,只有6.6分,人数也不多,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大概也明白这个低评分的原因。
据说有人在元帅授衔的时候,问他们教员有什么高明之处。其中一位元帅的回答是:“如果你不觉得他高明,那是你水平还不够。”
比如周先生,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要资历有资历,要知识有知识,要人脉有人脉,起点也是妥妥的王者,可为什么终其一生愿佐其位?有些人的分析是,实在是过往的经历证明自己试过的全是失败,偏偏只有教员的路是行的,不服不行。
如果没有初期的迷茫、困惑和彷徨,没有对比带来的“伤害”,怎样会有发现新道路的痴迷似狂,对新方法的如饥似渴,对新领导的心悦诚服
难怪有些人慢慢觉得,当时之所以看不明白,那是自己水平不够,照着做就对了(后期的事故那是后话)。
读书也同此理。如果你没有相关的一点点亲身经验,只想靠着理解力和共情力,对于某些书就是越看越困扰(比如某些中学生看化学书)。这本书如果没有孤独和陌生场景下的一些极端体验,打个6分算给作者面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8229637/403fce0d39e7916d.png)
不想写长评了,只摘抄。
《独自之旅》
莱奥·罗格塞斯
第4章 迈出第一步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之所以旅行,主要有两个原因:要么被背后的力量推动,要么被前方的事物吸引。
我可以告诉你们是什么在推动我——那是我在伦敦感受到的一种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以及一份只会让我更感孤独的工作。
第5章 兄弟之爱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分割开来,我们只是假装这样。正是这种幻觉导致各种孤单,一旦我们醒来,意识到人跟人之间天然相连时,我们就会发现,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那些总是慷慨大方的人早已明白其中的道理。
每次有人问我该如何在美国旅行时,我都建议他们搭乘火车。或者巴士。
对不起,杜瓦尔。不管你能否理解,我都不会要你的钱。
可我还是不能接受你的好意。我只接受食物、车票、住宿地点,或者一些衣服也可以。
刚才那位前台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为什么要帮我呢?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他们想要什么呢?或者说他们能得到什么回报呢?
可问题是,如果不设法强迫自己去放下心理屏障——就像切·格瓦拉那样——我是不会放下内心的自我保护的。我的旅程就是我的修行:我在学着去了解自己,了解我身边的人。我相信至少有一些人愿意通过跟我的互动去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可以相互启发,彼此学习。
要是搁在平时,我肯定会烦躁。但此时我很明白,这正是我带着他们一起旅行的原因:时刻提醒我这个世界的另一面,以便督促我去跟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完成这段旅程。
里士满(英文:Richmond),美国弗吉尼亚州首府。在美国内战期间,里士满是当时美利坚联盟国的首都。另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安纳州都有同名城镇,新西兰、加拿大、牙买加等国也有同名城镇。
里奇蒙德(Richmond)
这些人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他们只是早晨起床,努力工作、生活,组建家庭,组建社区……我并不需要去瞻仰那些宏伟的纪念碑,或者聆听伟人们的演讲,我只想接触普通人,知道他们的生活跟我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
第6章 从辛纳蒙再出发
人们之所以喜欢旅行,有很多原因,但我相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会让我们拥有一种控制感——而这种感觉是我们平日里所不能拥有的。
可问题是,当我们不太清楚旅行的终点时,那种感觉会是怎样呢?想想看,没有行程表,完全没有控制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那个地方,你的每一步行动都要看别人心情,依赖于你跟别人的联系,结果又会怎样?我的穿越美国之旅就是这样,我不仅远离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远离了一般意义上的旅行。
我突然有了一个念头:可能爸爸根本不喜欢旅行,只是工作所迫他才四处奔波;也可能他只是想逃离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们,对他而言,旅行是一种寻求安全和宁静的方式。
我开始继续今天的旅程,同时发现自己现在的状态真是充满讽刺意味:一方面我一度认为旅行是一种寻求独处的方式,另一方面我此行的目的却是要跟人建立联系。
于是我告诉自己,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坐着,好好享受跟她在一起的时光。就算她说的一切都是假的,至少我的倾听也能带给她巨大的安慰——就当这是一个小礼物吧,眼下我能给她的,也就是这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现为很多形式,我希望能体验各种形式。
说不定她真的有点神经质。可辛纳蒙也是独自一人四处游荡,她也是想证明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俩是同一种人,都是想要证明自己或证明某件事,我甚至感觉有些嫉妒她:至少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我还没弄明白自己要证明什么,要证明给谁看,我的家人、朋友,还是敌人,我也不太确定。可我知道自己跟辛纳蒙一样,都是想要逃离自己的过去。如果她都能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那么我也可以。我这趟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自己,任何改变都是可能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力去相信这个真理吗?
但在这次旅行中,我每一步都要依赖别人。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意识到:当我愿意依赖别人时,别人也就会开始依赖我。
这可能是他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虽然他可能并不知道,但他却一直是我的灵感来源,让我不停地去想象其他世界,去梦想那些遥远的地方。
我发现,当一个人在极端条件下旅行时,他的时间感会被拉长,几个小时感觉像是几天,几天感觉像是几个月。
我们去夏洛特斯维尔(Charlottswell),从里奇蒙德往西一个半小时。
当我看着她的车子扬尘而去,自己步行前往市中心时,我开始告诉自己,虽然这个人有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内心总是充满焦虑,但她和我却有一点共通:我们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都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有时我们太孤单、太害怕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闯入他人的空间,期待跟他人建立联系。
第7章 裸奔之夜
Charlottesville 位于里士满西102公里,临里万纳河。人口3.9万(1980)。1737年前后始建居民点,1888年设市。棉毛纺织工业发达。有1819年创立的弗吉尼亚大学。是托马斯·杰弗逊的出生地。
夏洛特斯维尔
一时之间,我甚至有些自哀自怜了。一旦开始这种情绪,就很难走出来。我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黑暗世界,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跟我作对,我做什么都没用。这种想法对我一点儿没有好处,我知道,但我对此无能为力,我开始缩回自己的硬壳,开始忽略这个世界。我满脑子都是事情会变得多糟糕。
弗吉尼亚大学内有一尊诗人荷马的大雕像
荷马雕像
第8章 信念可以打开一千扇大门
生活真的很奇怪,有时它明明把我们带向一个方向,却会在路上给你来个急转弯。我现在开始学会慢慢调整自己每天的期待了,生活本身就是不可期待的,与其为此而纠结,还不如学会把握每一天,让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谁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我喜欢坐火车旅行。”他自豪地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他说,坐火车能让你跟身边的人有更多交流,这是坐飞机做不到的。
吉恩的看法是:旅行的速度跟你结交新朋友的可能性成反比。这就是他所谓的“旅行函数”。
“你必须问问自己,”他一边说着,一边望向窗外,“如果连旅程本身都是一种负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前往目的地?”
可在我看来,目的地本身才是真正的障碍,它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让我们根本没时间去享受旅程。
我很高兴能得到她的帮助,但同时也有些暗自担心她是否会劝我信教。
当阿什丽让我来开车时,我感觉大吃一惊——没想到她这么快就会如此彻底地相信我。
有一件事很确定:信任正在成为我这次旅行的主题——一方面我必须信任别人,另一方面别人也要信任我。
莱克星顿(Lexington,又被翻译为列克星敦),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小镇,因美国独立战争在此打响而著名。据2000年统计,人口30355人
莱克星敦
(TB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