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文章,又没有思路。知道若这时去干别的,文章肯定就推给明天了,明日复明日啊,不能这样,一定要写点什么出来。可,脑袋空空,实在不知该写些什么,只有面对纸张电脑发呆,空敲几下键盘,转两圈笔。思绪还是无法集中,散乱得很。
这可真是枯坐了。古人造词真是厉害,不是“干”坐而是“枯”坐,远甚于“干”啊。“干”还有一种力量,虽然脆却还有一定强度,还有一些精神,“枯”则连这点力量与精神都没有了,“枯”与“朽”也就只有一线之隔了。
记得《天龙八部》里大理天龙寺的枯荣禅师(好像是这个法号吧)修的就是“枯禅”,面容表现为半枯半荣,似乎是一半脸圆润,一半脸衰朽,记不太确了,但当时印象很深。现实中到底有没有“枯禅”是很可疑的,我想多半应该是金庸先生新创的。如果真有,那就是我孤陋寡闻了。
初次读《天龙八部》是在中学时,读了一天,又在被窝里打手电筒一通宵。读完后深感佩服,从此便认定金庸先生所有的武侠中,此为写得最好的一部。这印象从此再也没变过。况且,比起大团圆,我更喜欢悲剧的结尾(这种喜好不知识何时形成的),所以就更觉得《天龙八部》无可比拟了。
《天龙八部》有那么多人物,那么宏大的背景,又有很多个性鲜明的精彩角色,然而偏偏是仅只出场一次,只有寥寥数笔的一个枯荣禅师,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力。
思维发散得厉害,又逸去了“枯木逢春”。一幅摄影作品,干枯的半截木头上又生发出嫩嫩的新芽。这图片也是中学时代看到的,是在一本杂志上,好像是《中学时代》吧。那时为了高考,可真订了不少杂志。那么多杂志,全忘了,有印象的就只有这么一幅图片。全图聚焦于这半截枯木和小小嫩芽上,背景是虚的散乱的一片灰黑。当时应该很有所触动吧,不然那也不会记了这么多年。
思绪收回来。我这枯坐算是完成了吧。有时想想,所谓写不出来,真的只是不想写或者找不到诀窍吧。只要把脑中即刻想到了全部记录下来,笔下自然就会流淌成一篇文章的,不成样并没有多大关系。
大江大河的源头也都只是一溪杂乱的浅流而已,但只要不断流下去,总会形成自己的河道,最终奔向大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