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客教育的目标定位:从微创新1.0到微创新3.0!
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说法,已经被大部分学者认同了,但是说起来容易,创新能力到底如何理解,却没有那么好懂了。
创客教育,到底培养中小学生何种创新能力?
baidu中小学生与成人创客不同,追求不切实际的创新反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划分方法,将创客教育的核心目标对标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实践创新”,即基于实践的创新,强调“始于实践、终于创新”之意。实践创新可以渗透于不同学科,就创客教育而言,主要强调基于造物的创新。
人类的创新水平也是可以区分的,咱们可以区分为类创造和内创造。类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突破,要求对某个产品、规则或服务的全部或核心部分做出开创性设计,甚至是相对已有产品、规则或服务的替代性发明,可以称之为原始创新(原发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内创造则要求个体能利用其掌握的知识和工具解决一个自己未曾解决的真实问题,往往表现为一种以模仿为主的学习行为,但对其个人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尝试。
类创造很难实现,需要微创新不断积累,量变引发质变。
所谓微创新,就是始于类创造中的模仿学习,需要在了解原有产品、规则或服务的基础上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或调整,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设计。
实际上,我们人类最强的能力之一,就是模仿能力,要说某个人生来就具备创新能力,那概率,就好比人类基因突变的概率,不过,正是基因突变这种小概率事件,才导致了地球生态的多样。
囿于不成熟、不完善的专业知识,中小学生一般只能做出相对学生个体的内创造,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创新,因此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在微创新更具现实意义,这也正是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创造发明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创客教育实践当中,微创新同样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级。本文基于“始于实践、终于创新”的理念,强调微创新的起点应当从学会“复制”开始,即能够通过模仿操作,使用特定的工具、方法、材料模拟或再现生产生活中既有科技产品的功能或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习得造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逐步提升学生的微创新能力。
微创新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种水平:
微创新1.0: 复制(奠基)——模拟/再现,用新的工具、方法或材料解决一个有成熟解决方案的老问题,强调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
微创新2.0: 微调(近迁移)——增/减,只是要素或参数上的微调,开始创新思维的引领和新创意的萌芽;
微创新3.0: 重构(远迁移)——再设计,强调视域融合与跨学科整合,实现结构性的变化。
正如学习书法要经历描红、临摹、创造等阶段,创客教育中的实践创新同样要经历这一过程。遗憾的是,现阶段的创客教育大多停留于微创新1.0,侧重模拟或模仿,导致创客作品雷同、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非常普遍。创客教育走向微创新2.0和3.0,一方面需要教师准确评估学生作品的微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微创新的不同水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好智力3D打印bai机器人创客du教育okideaa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