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
《医生是怎么看病的》为我们科普了医生的日常工作及思维方式,希望大众能够理解并配合医生,因为看病不是修电脑,付了钱就一定能修好。人是上帝造的,只能有上帝才能保证“修”好,而同为人类的医生,只能摸索前进、尽力而为罢了。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田吉顺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妇产科男医生,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学会主办的官方杂志上发表临床学术论文。他长期致力于网络医学科普工作,被誉为“超会讲故事的医生”。田吉顺还是知乎健康与医学领域最佳答题者,拥有粉丝近65万,并在多家网络平台开设医学科普专栏。
——· 本书金句 ·——
1. 看病不是修电脑,付了钱就一定能修好。因为电脑是人造的,当然可以由人修好,人是上帝造的,只能有上帝才能保证“修”好,而同为人类的医生,只能摸索前进、尽力而为了。
2. 如果把医生找出病因的过程,想象成侦探找出凶手的过程,那么解读症状就是分析目前手里已有的信息,并整理出头绪,看看这些证据都指向什么问题,就可以假设一个诊断,就像侦探通过勘查现场能初步判断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一样。
3. 医生分析一个治疗方案是否合适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主要就是遵循医学证据,但由于统计学的误差,令他们总是保有一颗怀疑的心。
4. 作为病人或病人家属,想要双赢以及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就需要要医患之间的配合,病人得理解医生,更加理性对待整个治疗过程。
——· 核心内容 ·——
一、 医生是如何对疾病做出诊断的?
1.医生的诊断思路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解读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正如侦探找出凶手的过程,解读症状就是分析目前手里已有的信息,并整理出头绪,假设一个诊断;体格检查,就是进一步验证证据;而辅助检查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些补充检查辅助医生,对已有证据做最后的排除诊断。
2. 医生会遵循的四个常见的原则
分别是一元论原则、常见病原则、优先排除原则和鉴别诊断原则
一元论原则,即病人虽然表现出各种症状,但尽可能用一个病因来解释。这样可以避免对原有疾病的忽视。
常见病原则,就是说,当医生拿到一堆病人的症状时,应该往常见病的方向去考虑,这样正确诊断的概率会更高。
优先排除原则,这是指在诊断时,优先考虑排除预后不良或致死致残的疾病。因为一旦遗漏致残致死的诊断,就可能会害了一个生命,所以宁可错杀一百,不能放过一个。
鉴别诊断原则,就是说同样的症状可能指向不同的疾病,既不能钻进死胡同,也不能漏了致命疾病,更不能不理会一些看似跟疾病无关的症状,而是要仔细鉴别,再作出确切诊断。
二、 医生是如何为病人确定治疗方案的?
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
证据来源于临床实验的结论,就是把过去的靠谱经验总结出来,用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但是因为统计学存在误差,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导致同样的方案用在不同人身上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所以医生只是尽自己所能,让病人获得治愈的概率更接近百分之百。
2. 把所有循证医学证据汇总做Meta分析,获得更可靠的结论
Meta分析,就是把质量高又类似的随机对照实验汇总到一起分析,这样一来扩大了样本量,能让统计结果更精确
但是由于随机对照实验实施起来有难度、频次也有限,而且医生们工作繁忙精力也不足,故Meta分析的使用范围会更多的在疑难重症上。
3. 参考专家共同制定的治疗指南
临床指南一般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给出对某种或某一类疾病治疗方案的参考。
其中对每一种方案都会标注证据级别,挺像我们学生时代的参考书,不论什么级别的医生都可以在临床指南中受到启发。
三、作为病人或病人家属,应该如何对待整个看病过
1.病历本很重要
不要小看病历的作用,因为医生写病历的初衷,就是为了日后有参考,是有的放矢、精心整理后的成果。在病历中记录的既往症状,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快速判断,也能避免一些重复的检查,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便捷的工具。
2. 实验室检查及化验单
检查结果一般情况下都是准确的,但它只是辅助手段,不能用来盖棺定论。由于统计学误差,小部分人会落在检验数据参考区间之外,只要不是相差太多,就不一定表示生病了。
3. 副作用并不可怕
我们的人体很复杂,对某些器官是治疗作用的药,到了其他器官可能就会有些不舒服的反应。所以,不需要对副作用如临大敌,合理用药,密切观察,就能保障用药安全。
4. 如何选择中医治疗
中医比较常作为补充替代。所以在选择中医的时候,要先评估潜在伤害,以及使用中医治疗是否会耽误病情。接着要考察看病的医生的资质,最后要衡量中医治疗是否会导致其他治疗无法同步进行,捡芝麻丢西瓜,风险太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