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突然在某平台看到一个视频,主题是《看见,就是爱》。讲述者名叫武志红,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和作家,写过很多著作,大部分都是关于自我、关爱和孤独。
《看见,就是爱》的视频里,武老师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关于一个孩子,孩子在三八妇女节想要送母亲一份礼物,表示感恩。孩子给母亲讲故事、说祝福语、捶背,母亲都看着手机,不太搭理他。他觉得母亲可能不喜欢,那就给母亲洗脚。母亲终于放下手机,跟他说几句话。可是洗完脚,母亲虽然肯定他这件事做得好,又提出建议,下次可以洗重一点。孩子很失望,把这件事写到了日记上。
武老师在网络上看到这篇日记后,心有感触,写了篇文章,叫《请看着我,和我说》。
我想到的是,当今社会,“手机在手,聊天没有”。亲人和朋友、爱人之间,早已经缺少曾经的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场面。许多人聊着聊着,或者从一开始,就是一边玩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聊天。
科技的进步,有时候会造就某些东西的缺失,沟通就是其中一种。
第二个故事是武老师的来访者,一位企业高管,30来岁,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武老师判断,他跟母亲的关系可能不好。但令人意外的是,来访者跟母亲的关系非常好,如果晚上7:00回到家,他就会跟母亲聊天,一直聊到10:00,那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按理,每天能与母亲聊几个小时,母子关系肯定好。武老师让来访者描述他们谈话的状况,才发现他的母亲通常是侧身对着他的。来访者与母亲讲话时,母亲可能在看电视、看手机、看报纸,从来没有直面他。
这种相处模式,从小就给来访者产生一种潜意识,母亲对他的话不感兴趣,他感到自卑,变得不自信,与其他人交流时,也常常自我怀疑,自己会不会说错话,自己会不会不讨人喜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或者亲近的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巨大。
我家小侄子在还没读幼儿园之前,我经常不在家,一直对我很陌生。每次假期回家,熟悉几天,我又离开,再回去,他已经把我忘了。
孩子知道有个姑姑,但我这个姑姑不爱玩,也不跟小孩玩,我在他心里留不下什么印象。尽管后来慢慢长大,记性好了,对我有点印象,可是我刚回家,他总是显得很腼腆,也不跟我打招呼。直到相处一两天,他才会表现出他孩童的天性。
去年,我有一次假期回家,其他人都在忙,我在客厅帮忙看顾侄女和侄子。侄女在看电视,侄子自己在桌子旁边玩,我则坐在他对面看手机。侄子那段时间很喜欢一套玩具,一只红色的恐龙,几个奥特曼,刚开始我们全程没有交流。
在他眼中,奥特曼跟恐龙是敌对关系,奥特曼是大英雄,所以他经常拿着恐龙跟奥特曼对打,用奥特曼砸恐龙,用恐龙敲桌面,让我感到他非常暴力。
于是我放下手机,和他扮演角色,我拿了恐龙,他拿着奥特曼,我们先是对打,用它们的身子较劲,打着打着,恐龙被他打倒了。之后接连被打败几次。
我就故意说,哎呀,你不要再打我了,我好痛啊,不如我们做朋友吧。
孩子可能对朋友这个概念不太理解。我们又互怼了两次,我再次强调要做朋友。于是,奥特曼和恐龙就握手言和了。真的握手,孩子很真诚地伸出奥特曼的手,握住恐龙的小爪子。之后,这一天,恐龙和奥特曼一起踢球,一起玩耍,再也没有打架,还一起躺着睡觉。
孩子父母回来后,孩子还很高兴很大声地跟他爸爸分享,“爸爸,他们是朋友,他们是朋友来的。”
应该是那次开始,孩子没再把我当成一个外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你真诚的跟他互动,跟他交流,他会对你产生一种特别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在他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武老师的那句“请看着我,对我说”,很重要。这句话,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尤其重要。
看见,才会产生链接,彼此才不会孤独,爱才会产生。
看见,才会正视一个人;看见,才会走进一个人的内心。
看见,就是爱;看见,才有爱。
想要增进彼此的关系,请看着对方,与对方说话,用心说话。
从容小主文学院星海月浅浅&庆水组合,相约每天完成一篇1000字以上语音写作文章,体裁不限,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共同进步。此为第100篇,1533字,共17212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