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梦得

作者: 改变的迷宫 | 来源:发表于2021-02-16 22:11 被阅读0次

    如果说唐朝中有一位不刺眼,但却绝对特殊的诗人,那必然是刘梦得。正如他在自己诗中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作品在唐朝诗歌史上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生命力。

    在之前的小作文中提到,诗人和时代之间的关系,自信的时代会盛产自信的诗人,经历过盛唐时期的杜甫、李白和孟浩然皆在诗歌中体现一种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些诗句中散发着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这种气势在盛唐时期极为常见,但经历过763年的安史之乱,这座豪华的巨舰开始走向低谷,贞元年间的诗人饱受战乱的冲击,悲惨的现实,权贵的当道让为官者变得极为小心,诗句中由大气转为狭隘,而刘禹锡的诗歌改变了大历、贞元年间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格局,即使是官场沉浮21年,依旧没有改变刘禹锡为国效力,改变现状的不屈意志。

    最明显的便是在自己即将结束被贬生涯,近知天命年龄写出流传千古的《陋室铭》。比较有趣的是,这篇著名文章的产生经历与刘禹锡本人极为相似。及冠近一年的刘禹锡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考试,进士及第,青春昂扬,激情迸发,内心充满了改变社会现状的意志,因此他跟随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不断前行,最终由于“八司马”事件而不断被贬。从远洲,到连州,再到和州,三次被贬,刘禹锡一直用一种昂扬开朗的精神对待自己的人生,《秋词》正是其中的证明。

    《陋室铭》亦是如此,它的产生源于刘禹锡在和州的三次搬家。按照国家规定,身为和州刺史的刘禹锡本应该享受官府三间三厅之房的待遇,可他听从的和州知县是当朝典型小人,为了攀附上层,有意的薄待刘禹锡,为初到和州的刘禹锡提供城南门的三间房,透过房间的窗户甚至能够看到江边,这也是侧面说明地理位置的偏僻,对此种待遇,刘禹锡没有埋怨,而是用一种极为旷达惬意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居士,并在自己的门房前贴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压迫者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所压迫的对象不正确的流露出应有的被压迫的痛苦,因此和州知县对刘禹锡的旷达感到气愤,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再次为刘禹锡提供了一个居所,位置和第一次完全相反,处于城北,空间缩小一般,仅为一间半,这次刘禹锡面对的是河岸,他再次透过窗户,看到了河岸上的杨柳依依,触景生情,再次写到“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面对这种情况,不舒服的情况再次出现,这位心胸狭小的知县再次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调动刘禹锡的住所,仅在城中心为刘禹锡提供一间仅容一桌一椅一床的住处,三次的调动令刘禹锡愤然写下《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一一种极为高雅的方式阐述了即使自己居住在陋室依然保持着品质的高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明明是充满了苔藓的居住地,在刘禹锡的笔下却成为了一副美景。从这篇文章中不难发现刘禹锡所具有的生命力,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刘禹锡区别于盛唐时期的诗人,他自身所拥有的生命力是一种坚韧的,是经受过磨炼的,如果说盛唐诗人是磐石,刘禹锡便是蒲苇,“蒲苇纫如丝”,即使身处忧患,但依旧不曾绝望,这是一种斗士的灵魂。

    如果透过陶渊明我们看到的是淡然,透过李白我们看到的是自信,透过苏轼我们看到的是豪放,透过李清照我们看到的是婉约,透过刘梦得我们看到的是不屈,随时都存在的昂扬才是更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豪刘梦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hb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