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500字每天写1000字
精力管理|明确"分工",掌控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精力管理|明确"分工",掌控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作者: 芒果创业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1-27 09:05 被阅读0次

    1.为什么老板一发火你就很慌张?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做了一个策划案,你明明准备充足,创意满满,但在讲述方案的过程中,老板表现出不满意,对你发飙,又或者在你和客户谈方案到了有分歧的地方时,客户质疑了你,你开始慌了,一秒变㞞、口齿不清、心跳加速……瞬间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满脑子都是:“完了完了,老板是不是生气啦?”“客户肯定很不满意,这回又搞砸了!”

    等事后平静下来,你又会很懊恼:“我当时明明有应对方案的啊,都怪我不够自信,不够机灵,导致没发挥好!”

    每次看到身边同事有这种情况,我都忍不住会问一句:“老板生气,你慌什么?”被我问到的同事每一个都一脸问号:“你说得轻松。是我表现不够好,才把老板惹毛的啊,我怎么可能不慌?你开玩笑吧!”

    其实前面这句看似简单、不负责的“玩笑”话背后,运用了一个深刻的管理学概念:分工

    这里的分工是指:每个人负责好自己应该负责的事情。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工作中,也很好理解,即“我们不用为别人的工作负责”。而如果我们把它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不用为他人的困扰负责!

    “是我让他不高兴、是我让他难过的,我怎么就不用为他的困扰负责呢?”相信很多正遭遇这个困扰的人都有这个念头。十年前,我也是这样想的。

    2.十年前我谈老板色变

    十年前的我还是个职场新人,印象很深的一次,我要在所有同事面前阐述一个准备了很久的方案。刚说到一半,老板就打断了我:“你这个方案考虑不周全,好多地方都不靠谱。”这句话让我当场懵圈,不知所措,并且瞬间冒出一大堆的心理活动:“老板是生气了吧?他是不是后悔招我进来了?同事们会不会觉得我很笨?会不会觉得我拖了他们的后腿?”接着,我额头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其实……我的意思是……”我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于是老板更没有耐心听下去了,起身离开,同事们也陆续离场。

    那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觉得自己就是菜鸟一个,什么都干不好,整个人的状态都跌到谷底,工作效率严重下滑。我的心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谈“老板”色变,一和老板说话,或者当众发言就紧张。

    后来研习了大量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书,我才逐渐理解这个状态: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像这样陷入被动局面,无法自拔,甚至因此影响了自己的行动力?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不满,内心产生了负疚感:“一切都是因为我”,是我导致他不高兴,都是我不好。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把最宝贵的精力全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那我们怎么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重新找回动力呢?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分工”这个概念了:我不必为他人的困扰负责。老板是不是生气,老板是不是对我不满,那是老板的困扰,我不应该为此负责。我把老板的困扰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我搞错了分工。

    如果十年前的我明白“分工”这个概念,是不是情况就会不一样呢?

    试想一下,当老板说我的方案不周全时,如果我心里这样对自己说:老板好像很生气,但这是他的事情,他的情绪都由他自己负责。而我所要负责的,就是把方案讲清楚。有了这样的分工思维,我便能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理清思路,向老板和同事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刚才我可能没有讲清楚,现在再讲一下,大家看这个可行性报告,里面有方案评估和应急预案。”

    不为别人的困扰负责,可以让我们甩掉本不该我们承担的包袱,轻松做自己。

    3.确认是谁的困扰

    有些朋友会问:“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个道理我懂了,但是遇到具体的事情时,我可能还是因为会惯性思维,又陷入自我否定中,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帮助我尽快转化思维模式呢?”

    我要分享给大家的方法是:主语转换。也就是说,在描述他人困扰的时候,永远让他人成为句子的主语。

    比如我昨天写文章里的催婚案例,我们可以这样转化思维:把“我不结婚,这让妈妈很伤心”转化为“妈妈很伤心,因为她还没有想通我不结婚的事”。把主语变成妈妈之后,你会发现,这是她的困扰,你不应该将她的困扰强加到自己身上。当再次遇到老板或者客户不满发飙时,把“老板生气都是因为我没讲清楚,表达能力不好”,转化为“老板很着急,因为他没办法接受一个不完美的方案”——在这个想法之下,你的发力点便非常清楚了,你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优化方案。

    适时使用主语转换的方法,你就能够从“自我否定”中解放出来,把精力聚焦在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上,重新找到目标感。

    同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的一个朋友是大学老师,有段时间他特别纠结,跟我聊天说:“我觉得自己‘口孽深重’。临近毕业季,好多学生找我聊职业规划,你说,万一一个学生本身不适合创业,听了我的一些建议,真跑去创业了,这可怎么办?我最近都有些不知道怎么表达观点了,压力太大。”

    我问他,“那如果这个学生创业成功了,你会怎么想?会觉得学生应该把功劳分给你一半吗?”

    “不会啊,如果他成功了,说明这个学生本身能力就很强。”

    我说:“别人的成功是他自己的功劳,我们都很容易承认这一点,那为什么当他困扰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他的困扰归咎于自己呢?“

    要知道,无论别人是成是败,只要你把自己当成了第一责任人,你就是在暗示:“你没有用哦,全靠我。”长此以往,你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无处借力、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

    所以,既然胜不可以居功,那么败亦不必担责。

    在我朋友的这个例子中,他其实可以这样转化思维:把“我给了他建议,导致他失败了”转化为“他认同了我的建议,他失败了”。如果大家反复练习这样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被动局面时,就能准确地分清楚别人的困扰和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该做的事,掌握主动权。

    4.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

    分工概念的A面是“不要把别人的困扰揽到自己身上”,这还不全面,分工的B面对我们也很有帮助,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其实都知道,抱怨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它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双方的关系对立起来,但即便如此,抱怨还是无处不在,看看以下这几种说法:

    “我这么不开心,都是你造成的。”

    “妈妈忙成这样,都是因为你这个不听话的小孩!”

    “我为什么生气?因为老公不靠谱啊!”

    “真倒霉,遇到这样的员工!”

    “如果男朋友体贴一些,我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了。”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是不是很耳熟?遇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辩解,抱怨对方,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所以对方要为我们的痛苦负责。这样想的那一刻我们也会觉得很解气,但这种短期镇痛药对我们真的有帮助吗?显然没有。

    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

    我有一个朋友,她和她男朋友已经交往了三年,后来男孩去了上海,她放弃了家里给她安排好的工作,背着行李也去了上海。在她心里,坚信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感情才能长久。可是现实总有另一种样子,在上海生活不到半年,她和她的男朋友就开始了没完没了的争吵。

    女孩经常会抱怨说:“你天天在外面加班、应酬,每天都这么晚才回家,你有没有想过我?你有那么多朋友、同事、客户要陪,而我呢?我只有你啊!你怎么不多陪陪我!”男生往往都敷衍地回答说:“我错了,我错了,我下班就尽快回来陪你。”

    一旦男生有一点儿疏忽或者不耐烦,女生就觉得非常委屈:“我是为了谁才来上海的?还不是因为你!我在这儿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我就只有你!现在连你也这么对我!”

    我的这位女性朋友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自己的“悲惨生活”完完全全是男朋友造成的。可想而知,她很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一个“向下螺旋”,女生越是想紧紧抓住,男生越是回避。有时候即使没有应酬,男生也会选择在公司待到很晚才回家。

    很奇怪对不对?明明女生是为了能让男朋友安心地工作,为了他们俩能更好地在一起,才来到上海,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却变成了这样:男朋友的工作,成了她幸福的对立面?

    如果我们启动分工思维,就会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因为她搞错了“分工”。她把自己的困扰,完全推到了男朋友身上。两个人的关系,就这样僵住了。在这段关系中,女生使用的是传统的、依靠直觉的思维方式:“我现在这样不幸福,都是你造成的”“我背井离乡留在这个城市,都是为了你,你应该为我负责”……她陷在这类想法中不能自拔,仿佛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朋友手里,在她的意识中,有一个莫名的信念:“他只要不改变,我就没办法在这个城市立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她试着用“分工”的视角重新看待这段关系,会有什么不同吗?

    分工的方法提醒我们:在分清困扰的归属的时候,可以尝试把句子中的主语都变成“他”;而在这里,这个女孩可以把因果关系中表示原因的主体都变成“我”:把“我陪他到上海,是为了他”换成“我陪他到上海,是我自己的决定”;把“他没有陪伴我,所以我才这么委屈”换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这么委屈”。

    如果这样想,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最直接的变化可能是:她的局面打开了,她也许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向男朋友要求更多陪伴,也许会发展其他的爱好,结交朋友,学习新技能,因为是为了“自己”,怨气和敌对少了很多。而男朋友的感觉呢?也许会感觉到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实,这段关系自此进入平等融洽的状态中。

    有些朋友会说,明明是我委屈,为什么我要负责的事这么多,这样是不是给自己增加了太多压力呢?其实不然,分清困扰的归属既给了对方更多的在关系中的空间,也给了我们自己更多的勇气和动力。

    都是乙方不靠谱?

    前不久我们公司有个项目进展得不太顺利,复盘的时候,有个同事说:“我为什么没做到?是因为乙方不靠谱啊。”请注意,他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也许我也有问题,但最终的责任是乙方的。”

    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他还会再积极行动吗?不会。如果有这种想法,意味着在他心里,责任都是对方的,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很难主动想办法解决。

    后来我们私下里再聊这件事的时候,我问他:“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受到影响吗?”他说:“我也很不开心啊,我的绩效泡汤了,我在团队当中的信用也受到了影响。”

    其实他是有困扰的,“他困扰”那这就是他要负责的事。那么我们怎么引导他使用“分工”的方法,激发出自己的主动性呢?

    我们可以让他试着转化主语,把“因为乙方不靠谱”变成“因为我拿乙方没办法”。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个转化,我们的行为,是受意识影响的。能将思维转化到这一步,至少在主动性上有所转移,是自己要为此负责,认识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跟乙方合作”。

    很多时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这也是我在管理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不刻意纠正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专注影响他的认知。当一个人能够准确分工,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他就会主动行动起来。那个时候,我再去与他讲工作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了。

    我称这为念头管理。“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思维转化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当我们“拥有”念头管理了这个意识,我们会从苦苦等待对方发生改变的困局中解脱出来,自发行动,内心变得更积极,在看似被动的局面当中,重新掌握主动权。

    5.明确分工,做好精力管理

    前面讲到的关于“分工”的种种,其实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不用为他人的困扰负责,我也不会把自己的困扰推给他人。

    再精炼一点就是:谁困扰,谁负责。这六个字中,涉及的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我们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但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话听上去很抽象,但是运用“分工”的概念,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面对生活中的困扰,不去干涉别人的困扰,也不要用自己的困扰干涉别人,那就是“谁困扰,谁负责。”

    这就是精力管理的核心。

    我在最近的学习当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些成功的高效能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而“分工”,就是合理分配精力的诀窍。

    说了那我们怎么做呢?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想想你生活中有哪些被动的局面?

    2.看了这篇分享后你会怎么"分工”,去扭转自己的困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力管理|明确"分工",掌控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oo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