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太子刘欣即史上的汉哀帝即皇帝位。拜谒汉高祖刘邦的祭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哀帝即位之初,亲自厉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希望能天下大治。
四月己卯日,葬孝成皇帝于延陵。
太皇太后王政君下令傅太后、丁姬可以每十天到未央宫一次。
[注释]
亲奶奶和亲妈见孩子,为什么需要太皇太后王政君同意?对刘姓而言,皇家是“大宗”,亲王就是“小宗”。刘欣本为亲王,他过继给刘骜之后,就成了所谓的“大宗”,他的身份变成刘骜的儿子、王政君的孙子了,相应的,傅太后和丁姬就不是刘欣的祖母和娘亲了,因此,要与刘欣相见,须王政君同意。
汉哀帝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汉哀帝祖母傅太后)应该居住在什么地方?”
丞相孔光早就听说傅太后为人刚烈,工于心计;鉴于傅太后打小把汉哀帝抚养、教导成人,又为汉哀帝即位立下了大功,孔光担心傅太后将来会干预朝政,不想让她经常和皇上在一起,于是建议说:“应该为定陶太后另行修建宫室居住。”大司空何武则认为:“可以居住在北宫(在未央宫北)。”
汉哀帝采纳了何武的建议。北宫设有紫房复道直通未央宫。傅太后不出孔光所料,天天不论早晚通过复道去未央宫与皇上会面,请求汉哀帝给她上尊号、提拔宠信她娘家人,使汉哀帝不能按规矩办事。。
高昌侯董宏希望能够迎合傅太后的心意,上书说:“秦庄襄王子楚(原名秦异人)的亲生母亲是夏氏,后来他又做了华阳夫人的养子;等到子楚即位为秦昭襄王,他就把两位母亲都封为了皇太后。应该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汉哀帝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商量,大司马王莽,左将军、关内侯、领尚书事师丹联合上奏弹劾董宏,说:“董宏明明知道皇太后是最为尊贵的称号;现在天下一统,他竟然援引亡秦的事例误导圣上。这不是他应该说的话,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汉哀帝刚刚即位,态度谦让,就采纳了王莽、师丹等人的建议,将董宏撤职,贬为平民。傅太后因此大怒,胁迫皇上,非要称皇太后尊号。汉成帝于是将此事禀告太皇太后,王政君让汉成帝下诏尊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
五月十九日,立皇后傅氏,是傅太后堂弟傅晏的女儿。
[点评]
从定陶恭王变为恭皇,身份上就有了质的变化,相当于刘康也当过皇帝了。这样,傅太后自然升格为皇帝的母亲。历史上好多皇帝都在一年或几年之后才立皇后,而刘欣刚刚当皇帝一个月就要立皇后,其目的就是傅太后想要合法的身份干预朝政。 另,董宏的马屁并没拍错,只不过拍得时机早了一点,刘欣并没有杀他,他东山在起,是迟早的事。
皇帝诏曰:“《春秋》大义,母以子贵。宜尊定陶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各自设置左右詹事(掌皇后家中之事的总管),食邑待遇分别与长信宫(太皇太后王政君)、中宫(皇太后赵飞燕)相同。”同时追尊傅太后的父亲为崇祖侯、丁姬的父亲为褒德侯;封舅舅丁明为阳安侯,舅舅的儿子傅满为平周侯,皇后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皇太后赵飞燕的弟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城侯。
太皇太后王政君诏令大司马王莽辞职回家,以便回避汉哀帝的外戚。于是王莽上书请求退休。汉哀帝派尚书令手持诏书请王莽上班,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将军师丹、卫尉傅喜一同禀告太皇太后:“皇帝听到太皇太后的诏书,感到十分悲痛!大司马如果不出来上班,皇上就不敢处理政事了。”于是王政君诏令王莽出来上班。
[点评]
王家与傅家在朝廷是明争暗斗。王政君让王莽辞职,不过是一种试探。而刘欣并不愚蠢,坚决拒绝。如果汉哀帝刘欣此时接受了王莽的辞职,朝廷高层人物基本上都还是王政君的人,后面会面临什么情况,实在很难说,很可能被找个理由,参照霍光废了汉废帝刘贺一样,直接把刘欣也废了。刘欣虽然年轻,但极具政治天赋,身边没有自己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在汉成帝时期,春秋时郑国那种淫荡的音乐非常流行,以至于黄门著名的歌女丙强、景武之辈都凭借富贵显耀于世;皇亲国戚与皇上比赛谁家的歌女更优秀。汉哀帝还在作定陶王的时候就对此深恶痛绝,再加上他天生就不喜欢音乐,于是在六月下诏说:“孔子不是说过吗?‘抛弃郑国的音乐,它太淫荡。’兹令撤销乐府机构。像祭祀乐和古武乐这些经书上有记载的音乐,不属于郑、卫之乐;条分缕析奏报上来,交由其它官署管理。”被裁撤的乐府官员超过一大半儿。然而老百姓受此风气的影响已经很久了,又不能制作出高雅的音乐来代替,因而豪富吏民的音乐歌舞,一如既往,自娱自乐。
王莽认为中垒校尉刘歆(刘向之子)德才兼备,推荐他担任侍中。刘歆逐步升迁为光禄大夫,受到皇上的宠信。刘歆改名为刘秀。
[注释]
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刘向原名刘更生,后改名刘向。而刘歆改名为刘秀,有两种说法。其中柏杨先生的说法是:为了希图应验图谶。《河图赤伏符》上有一句怪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歆于是改名为刘秀,希望这个预言应验在他身上。另外一种说法是:由于他的名字刘歆(xin)发音与皇上刘欣相同,所以改叫刘秀。
刘歆在历史上还是以“刘歆”留名,在本书中,下文我们仍称他为“刘歆”,以免和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混淆。
汉哀帝下令刘歆负责典校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继承他父亲未竟的事业。刘歆于是综合群书的精华,编成《七略》上奏,有《辑略》(群书总要)、《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共六部,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刘歆叙述诸子百家,分为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他认为:“九家兴起于王道已经衰微、诸侯凭借实力相互攻伐的时代,而各国君主好恶大不相同。因此九家学派同时兴起,各执一词,崇尚自己擅长的一套理论,四处游说,争取诸侯的支持。他们的主张虽然不同,但是就像水与火既相克也相生一样(水灭火,长出树木,木又可以生火),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仁与义、敬与和,虽然相对,但也相成。《易经》上说:‘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这是自然规律。’而今,各个不同学派的人推崇自己学派的长处,如果深入研究,弄清它们的宗旨,虽然都有掩蔽短处的现象,但综合各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宗旨,也不过是儒学《六经》的支派或末流。倘若这些人能遇到圣王明主,将他们的主张折中修正,那么他们都可成为栋梁之才。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礼仪失传,到乡野去寻找)。’ 如今离圣人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当时的道术不是缺失,就是废止了,无处追寻,这九家学派,不是胜过乡野吗!如果能钻研儒学《六艺》,再参考这九家学说,舍弃短处,采取精华,就可以精通万种方略了”
[点评]
刘歆对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使今天来审视,也是非常的中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