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同村人(续)

作者: 朱建周 | 来源:发表于2022-11-11 23:23 被阅读0次

我的老家村子确实不大,拢共人口总数五百多人。毕竟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自信还是很熟悉的。但这个自信还是在一瞬间被击碎。

……

当他说出我所写到的当年的民办老师时,基本上有个定位啦。因为我突然想起来,在我的“老师大哥”院子前面有一个院子,那家人好像不知道什么时间搬走的。别的不说,每年拜年都是从其门口路过的。因为长时间没有人居住,只剩下一座房屋,一个院子,以至于人们遗忘了。日渐衰败,零落无比。

其实,我只模糊记得这家人的男主人的名字,其他人员没有任何印象。当我试探着说出这个记忆里的名字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是他的父亲。接下来倒也没有继续聊下去。

第二天我还是在给父母通电话时,特意询问他家的情况,可谓豁然开朗。但还是不知道是他家的哪个孩子。

下午吧,我又发了个消息。很快有了回复。他说也是问了家里的父母亲,老一辈的人自然很熟悉。当他说到他所能想起的玩伴时,我一下子明白啦,这是他家的大女儿。当年的中专生!了不起的存在。

她家是举家搬迁至辽宁,基本没有没有回过家。除了她父母偶尔回来过,小一辈的人只有越来越模糊的老家印象。

能在网络遇到老家的人,倍感亲切。越来越多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填补了一些空白。

毕竟我们这个村子不算大的,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基本上没有不认识的人。

每年春节,大年初一早上五六点钟,天色尚是漆黑一片,鞭炮响成一片,礼花绽放夜空,我们开始了全村大串联式拜年。从村南至村北,由村西到村东,对于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我们都是上门拜年。这种拜年又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组团式拜年。

俗话说:一碗汤,半碗油,花椒茴香乱碰头。整个村子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相互间拜年声不绝于耳,想不认识一下都难。

这两年,我特意带上一双儿女拜年,尽管他们有些不耐烦,因为称呼爷爷奶奶,婶子大娘的人有些多,感到有些繁琐,还是尽量压着他们的不耐烦,毕恭毕敬地招呼着父辈们一起生活多年的老邻居们。

我心里隐隐担忧,或许到了儿女这一代,老家也会只是个符号而已。同时又释然,时代的进步注定会一步一步稀释村庄特定的这种氛围。

之所以又有续篇,上一篇确实没写完。今天还是补上吧。

相关文章

  • 陌生的同村人(续)

    我的老家村子确实不大,拢共人口总数五百多人。毕竟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自信还是很熟悉的。但这个自信还是在一瞬间被击碎...

  • 陌生的同村人

    村庄规模有大有小。我们老家这里大的村庄约有三千人,小的可能几户人家,具体多少人真不确切,因为我听说过距离十多里路的...

  • 记忆丨有关房子、有关家

    在我去县城读高中之前,小学同学是同村人、初中同学是同镇人,虽然我们各自的家布置不同、配置不同,但对彼此的家不陌生。...

  • 熟悉的同里 陌生的同里

    对同里,自然是最熟悉不过的。 一个形象的说法,说同里就像是一座“后花园”,当然是自家的后花园,对其...

  • 农村在外务工男女组成“临时夫妻”

    每年春节过完不久,陆陆续续就有农村人去外面打工挣钱了,去外打工的有男人女人都有,而且年龄大小不一,农村人到...

  • 还乡记

    过往数载,贾村人种地为业。兵团行,犹记故里之旧人。忽欲还旧地,重续未断情,塬上老屋,夷为平地,村人甚伤之。心谋之,...

  • 同里小记续:同里的人

    去过那么多地方,尤以古镇居多。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平遥,而平遥城里最值得称道的不是明清古居、晋商风貌,恰恰是最平凡、...

  • 熟悉的陌生人 (续)

    金桂和闺蜜商量的结果就是,既然她不想离婚,那就继续装作若无其事,别再看他的手机,只管把自己的日子过漂亮了,毕竟还有...

  • 南极之行(2)

    人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布宜,导游也到了,早餐时我们同导游接洽完毕后,便外出自由行。 六年前来过的这座城市,对我依然陌生...

  • 连载:我的乡村爱情故事(1)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媳妇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而且我和媳妇还是一个村里的,两家相隔不过1公里的路程。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陌生的同村人(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tx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