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勒温说过一句名言,也是实在话,“好理论最实际”,所有心理分析都是为了实用,也就是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就是无用的废话。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二者不是割裂的,应该是互为依托。
电影《隐入尘烟》刻画了农村最底层卑微者的生活,作为孤苦伶仃者,残疾者,被压迫者,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绝境,我们可以帮助做些什么,他们究竟能如何做,这才是有意义的。
帮助他人是个很大话题,也属于自我为中心看法,本身带着高高在上者的姿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假设,自己处在那个环境能如何做?
或者说,我们处于类似不友好环境能做些什么?这个假设不离谱,因为谁的生活都会遇到非常困难时刻,能够应对了最差环境,接受了最差情形,就不会恐惧新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应对最困难?真的很难!
当年新中国成立,斯大林说过一句话,“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换言之,失败者再有理由也是失败,这就是残酷现实。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候,首先是接受困境,先接受再改变。如果不能接受就会有心理冲突,理性也就无从谈起。
问题在于,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享受过繁华难以接受凄惨,这就是只能上不能下,电影中马有铁的悲剧不能说与此无关,所谓心死了因为曾经鲜活过,无法接受暗淡。
因此,从顺境被打击到了逆境,就要先接受。如果没有过顺境,被迫接受了逆境,就要看到希望之光。
这个理念就是人生观,假设人生就是受苦受难受罪的,必须接受这一点,然后再学会享受悠闲那一刻,哪怕瞬间,哪怕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会承受还会享受,先承受再会享受,延迟满足还要即使满足。
再者看待世界观,接受世界是不确定的,世界就是关系,关系温暖你我,关系中又是不能被真正理解的,我们无法被世界理解,却又要努力理解别人,从中寻找乐趣和确定。
价值观呢,不要随意做道德价值判断,有多少个体系就有多少个标准,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价值原本就是传承基因而已,唯一可以衡量的是自我进步,朝闻道夕死可矣。
还有人性观,趋利避害是本能,善恶是相对,对人保持边界,对自己多做好事莫问前程,积极一点就好。
总而言之,面对困境,不能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具体包括接受困境,调整三观,苦中作乐,困苦中寻找光亮,扬长避短寻找兴趣点,还有就是用恰当方式表达三观,环境咱说了不算,三观改变也挺难,能自嘲幽默一点就很好。
要知道,再牛人物,也一样只能活一辈子而已,大家很公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