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天下的父母大多是爱自己子女的,就怕自己的子女在生活中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和痛苦;也有一部分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是不闻不问的态度;更有极少数的父母会直接伤害自己的子女等等。这样的例子在电视新闻上会经常看到,都是真人真事。父母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更多的是寄以厚望,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希望让自己的子女可以早点成龙成凤,可谓是费尽心机。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那更是不尽人意了!到处都可以看到人间悲剧。
我们对父母对亲人的付出都斤斤计较,更何况对待朋友和其他的人会怎么样了?可想而知,自私的心态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更不会有惭愧的心。
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的心。感恩天地万物品类给予了我们滋养的能量;
感恩父母给予了我们的身体并养育了我们,让我们健康成长;
感恩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给予了我们坚强的后盾;
感恩我们的师长,给予了我们知识力量,是他们的教导让我们的行为得到了规范;
感恩我们的兄弟姐妹,有他(她)们的同行和鼓励,让我们前行的道路不在孤单;
感恩伤害我们的朋友,是他(她)们的伤害和打击,历练了我们的心志,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坚强;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打开心量无限放大,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学”。唯有这样我们的心灵品质才能和佛菩萨相应,才能成就我们的慈悲心。
菩提心的发起是大乘佛法的不共因,是真正平等的、无分别的、无高下的、无限量的,唯有大乘行者才能真正做到。一般的凡夫、天人和罗汉是做不彻底的,不是他们没有悲悯心,而是他们的悲悯心是极其不稳定,极其有限,无法平等。
他们虽然也在主持佛法,弘化一方,也有慈悲利他的行为。不同的是他们的愿力不深,慈悲的力度不够,仅仅是随缘而行。而大乘的慈悲是当下承担的,是将利益一切有情作为永恒的使命,尽未来际不离不弃。
在宗喀巴大师的《道次第》中就说明了他们之间不同的关系,象同样是在耕作,土地、阳光和雨露一样的条件下,播下的种子不一样,所得的结果也是不一样。如种稻得稻,种麦得麦。稻是凡夫等人,麦就是大乘菩萨的不共因。佛法修行也是一样的,没有菩提心的发起,纵然读诵大乘经典、修学大乘法门,也是不合格的大乘行者。
菩提心大体可分为三类:
1.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尽未来际利益一切有情的愿望。
2.行菩提心:就是我将以六度四摄广泛利益一切有情的愿望,落实于行动中。
3.胜义菩提心:是证得空性后,从中生起平等无限的悲心。而我们在修行实践菩提心的过程中,障碍最大的就是我们的自私心(我执)和不定心。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利益一切有情?”有些人也会说:“我对有情一点也不感兴趣。”因为我们凡夫所行的慈悲心是建立在自我的感觉上,全凭我们情绪的喜恶而决定好恶和取舍。要对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发起内心的愿望,真是谈何容易。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中为我们安排两种修行慈悲心的方法,一是修七因果;一是修自他相换。“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斯次第,说为七也”。就是要思维一切有情和自己在无尽的轮回中曾互为亲人,互为眷属,通过这一认知,解决“我为什么要利益一切有情”的问题。
因为我们对亲人的利益还是愿意帮助的。之所以不愿意利益他人,正是觉得他人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自然也就没有多大好感。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时间的观念,认识自他其中的关联,培养利他的好感,慢慢地消融了“我执”的心态。修自他相换,就是要对自己的关注转向一切有情。
我们为什么对他人不感兴趣?其实,无非是对自己或自己喜欢的人更感兴趣,觉得没有人比自己更重要。有这种自私的心态生起,就会以我为中心的偏执陋习出现,自然也就无法平等地利益他人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变换角色,对自己的爱恋转向给别人,对别人的冷漠转向给自己。
通过这种思维我们会发现利益他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他人着想是快乐自在的。心里只有自己的人反而烦恼重重,身心不安、痛苦不止,老是疑神疑鬼患得患失。通过这种思维,就能逐步淡化我执,发心利他。
并在实践菩提心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量逐渐打开,慈悲心无限生起,我们自己不仅会感到快乐,周围的人也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你,接近你。那么我们的能量也就慢慢的和佛菩萨靠近了,心灵品质也就慢慢的递升圆满了。
微信公众号:妙用堂佛事用品(miaoyong308)
创作不易
随缘转载,欢喜点赞,感恩分享!
阿弥陀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