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但时差仍在巴黎,心里痒,总觉得还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今年春节,头一次没有回家,去了法国巴黎,找媳妇。主要在巴黎活动,中间有一周在摩洛哥跟团旅行。
第一次出国,一个人,虽然在目的地有亲爱的人接站,但心里总还揣着莫名的担心。语言、证件、文化冲突种种事情,一直在脑子里盘旋,怕哪个环节出现纰漏,对未知带着恐惧。到了法国这种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亚裔的社会主义成员,会不会面对歧视或者不公正的对待?种种担心,都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崛起,而慢慢消散。旅行中遇到的各个关卡、柜台,人的态度都很友善,凭着自己蹩脚的英语以及身边无处不在的中国人的提醒帮助,一切顺利。
巴黎有着各色的人,想象中满地都是的卷头发、带着帽子、拿着长柄雨伞的优雅的法国人,竟也只是少数,阿拉伯人、黑人、亚裔的黄种人,不说法语的白种人,塞满了地铁和街道。走到塞纳河边,仿佛依然在北京,穿街走巷拍照留影的外国人,也都似游客一样,让人恍惚。或许是敝帚自珍的心里作祟,看到地上的烟头,还有破旧的地铁,心里比照着北京,发现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某些方面,好像已经达到并超越了发达国家,我们的发展确实让我们骄傲。尤其到了摩洛哥,虽然我们平均收入水平比他们并不会高出多少,物价也基本持平,但内心的满足与骄傲,更加的难以抑制。走在广场上,不停的有大小朋友要求与你合影,热情的摩洛哥人,甚至会减慢车速、摇下车窗,跟你用不同语言问候,当你用中文答上一句“你好”之后,他开心的答你一句才会走开,同行的旅伴们觉得,自己好像成了明星。拉瓦托的导游是孔子学院毕业,说着基本熟练的中文,当地人知道你来自中国之后,开心的补上一句“I love China”,这种尊重与快乐,是中国强大的力量,是祖国给每个中国人身份争取的尊重。
最初走在法国的街头,并不觉得巴黎这“文化艺术之都”多么的有文化,看到塞纳河上装饰着金光闪闪雕像的拱桥,也不过觉得一种殖民者、暴发户似的的拜金主义,直到去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直到去了蓬皮杜艺术中心,才发现,自己所学的教科书,终于在眼前鲜活。胜利女神、维纳斯、蒙娜丽莎、汉莫拉比法典、梵高、塞尚、罗丹、蒙德里安,自由女神、巴黎歌剧院模型、还有诸多建筑大师的设计模型草图,都在陈列之中。博物馆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心血,如此的厚重,沉甸甸的砸在你的心里,至此,我对巴黎多了一份敬畏,多了很多喜爱。这里真的无愧于艺术的天堂,是确确实实的一次艺术的启蒙。旅行的时间还是太短,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石,都安静的矗立在巴黎的博物馆里,走马观花的拜访已让我五体投地。来北京之后,工作之余就是犯懒,国博、故宫小时候去过,现在还没有再去拜访,我们的传统文化或许在那里,我们的新文化,我们的现代艺术,又在哪里?
巴黎的地铁极其的发达,站点之间的距离,感觉像国内公交车的一站距离,此外地铁与其他类型的交通的换乘也很便捷,RER铁路线、巴士、机场线路等等。得益于这样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巴黎街头几乎没有看到骑自行车的人,清一色全都是步行。地铁虽然感觉有些老旧,但统一设计的各类指示标识、电子的行车指示牌、简单清晰的地铁入口标志,让我一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准确明白快速的找到自己的目的地。我们的地铁入口,不管周边什么情况,“哐”盖上一个遮雨棚,标示性很强,不过总有着一股子快速生产、工业品的味道,缺乏美感,不考虑周边的具体环境特征。巴黎人爱步行,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巴黎的街区格网尺度小,马路窄而密,两侧的建筑3-6层的样子,再加上主要街道底层的店铺和小咖啡厅,街道步行感觉很舒服。甚至连斑马线的设置,也透露出理性研究后的痕迹。国内十字交叉口处,喜欢来上一个方形的斑马线,或许我们的马路确实太宽,需要各个方向都平均路权,但会不会有可能,出现非均衡的流线设计呢?小尺度的单行线去车方向上,把斑马线后退;三角形的环岛处,只在一处留下明确的通道,减少人车之间的冲突可能,等等措施,需要真切的思考去为城市添彩。我们的城市建设,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与思考。
时间过的飞快,感触一点点在心里沉淀。感谢时差带来的不眠夜,感谢记录下这些的文字,感谢忙里忙外操持行程、还要忍受我坏脾气的老婆大人,感谢这次行程,感谢伟大的祖国。收起激情和感动,投入手头上的工作,建设我愈加美丽的祖国和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