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这才是刘邦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五十二章 齐王韩信(中)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五十二章 齐王韩信(中)

作者: 小司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5-17 12:08 被阅读0次
韩信

深思熟虑

这一次,得知了刘邦的再次返回,项羽的心更加的凉了。这一段期间,韩信派遣灌婴逐渐的有着向他的侧背进攻的迹象。

而自从田横投奔了彭越以后,两人这一配合,更是在梁地将项羽的后方搅得是鸡犬不宁。楚军往来疲敝不说,粮食那也是愈发的捉襟见肘(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本以为,如若射杀刘邦,便能一劳永逸,解决后患。可是谁成想,他竟然又安然无恙的回来了!

一直迷信于武力的项羽,也许到了这一刻,也开始不得不真正的思考为什么一年多以来,楚军的势力愈发的下降。可是,他明明多次打的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他几乎连一次败仗都没有打过!

为什么,依旧面临如今的这一局面?是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以前有亚父在,多少还能有人帮着他出谋划策。可是现在亚父不在了,还视楚营,只有与他相守的一干将军们。项羽也许只能无奈的摇头,这一切,只能由他自己去想,去寻求答案。

难道,自己真的支持不住了吗?

此刻,驻军广武的刘邦,也许也在深深地思索之中。他已经逐渐的看清了天下的大势。想当年,当他率军五十六万出击项羽的时候,被项羽以三万人打的大败!几乎可以说是落荒而逃。

紧接着,楚汉战争全面爆发。项羽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引军西向。那一次,因为纪信、因为周苛,自己捡了一条命,又一次大败而逃。

那时候的项羽,甚是强大。似乎另得他都有一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也许也曾不停的反复询问自己。

我真的可以打败项羽吗?

但是,封印了自己内心中的驳杂之念,他再一次来到了前线。而这一次,也是项羽第二次引军西进。此时的项羽,依旧强大无比,而自己也是在一次落荒而逃。

想到了这里,也许刘邦自己都会忍不住笑出来。项羽及其领导下的楚军,的确是勇猛异常。可是,我刘邦还活着!就已经证明了什么。

世人皆畏项羽,可刘邦却在每一次打败后,再次整军出战,亲自与项羽对峙,这,不是勇气,又是什么?

屡战屡败,换一种说法,不就是屡败屡战?

那么,而今,自己再次回军广武,已经算是汉楚之间的第三次对峙了吗?不过这一次,刘邦却是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冷静。因为,今时已不同于往日了。

齐地渐定,而张耳也终于在不久前被自己封为了赵王。另一面,彭越、卢绾等也是快把项羽逼疯。可以说,大势已定,功臣满意。此等局面,胜了项羽,指日可待了。

但是,想来想去,他似乎还漏算了一条。

功臣们真的都已经满意了?

镜头回到齐都临淄内,此时的韩信,也许已经坐在了一个地方。那就是齐王的王座上。

当此之际,他才是临淄真正的主宰、齐地真正的王。那么,这样做真的好吗?思来想去的韩信,叫来了手下,吩咐了些许,那个人便是离去了。

而他所去的方向,是广武,刘邦大营。

假齐王

没过多久,齐王韩信(注意这个称呼)的使者来到了刘邦的大营。听到了韩信派遣使者前来,刘邦也是相当的高兴。

韩信,你小子还算有点儿良心啊。知道老大我最近被项羽逼得挺紧(差点狙杀),这是安定齐地后,就要派兵来援?因此特意派遣使者前来告知?

就这样,刘邦带领自己的两大谋士,接见韩信的使者。实际上,此刻的刘邦,虽说急于见到韩信的使者。但是他的内心,还有着另一种状态。那就是巨大的火气。

你小子为什么现在还不来!使者必须对此有一个交代!

见到了使者后,使者也是小心翼翼的递上了韩信的手书。但是,当刘邦打开韩信的信(发书)之后,他几乎瞬间暴怒起来(汉王大怒)。

那么,韩信在信中到底写了什么?另得刘邦如此的愤怒?

“大王,齐人虚伪且狡诈多变,况且南边与楚相邻,要是不以暂代之王来镇抚,恐怕镇不住场子啊。希望您能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之职。”

这一刻,饶是再怎么淡定,刘邦都准备骂人(骂曰)了。

“他奶奶的!老子被项羽困在这里(吾困于此),早晚都眼巴巴的盼着你来帮助我,你他娘的竟然想要自立为王!反了你了!”

就在此时,刘邦正欲继续开骂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他一看,竟然是张良与陈平。此刻的他正在气头上,很可能下意识的一句话就是,你俩踩我干啥!

只见得张良小心翼翼的对刘邦附耳过来。

而下一刻,刘邦立刻便是想到了什么一样。而后开口道:

“大丈夫,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为什么要做一个代理王!”

听到了刘邦这句话后,原本有些忐忑不安的韩信使者也是松了口气,看来,汉王对他家大将军还是相当不错的啊。

看着使者的离去,刘邦的脸色再次阴沉下来。他现在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那就是出击韩信(欲攻之)。但就在这时候,张良出现了。他知道,当刘邦话锋一转,答应了使者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什么。但是,张良的这番话,却还是要说的。因为,这是刘邦的定心丸,他需要得到认同。

“大王,我们如今处于劣势,难道能禁制韩信称王吗?倒不如趁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地安抚他,让他自己守护好齐地。否则,变生矣。”

听到了张良的话,刘邦也只得作罢。他没有想到,韩信竟然也摆了他一道!

思来想去之后,刘邦派出了张良作为使者。出发奔赴临淄,册立韩信为齐王。汉四年(前203年)二月,汉大将军韩信终于实现了自己裂土为王的梦想,因为从现在开始,他的称号正式改为齐王。

至此,关于史料上记载的韩信请求封王的描述基本全部写了出来。但是,只是基本。因为韩信请王是刘邦与其之间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从这里面,可以看出许多我们原本不知的真相。那么,都有哪些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

变心的韩信

这第一点便是,韩信为什么要向刘邦请封“假齐王”呢?真的是因为他以汉相国、大将军的职位与威权无法震慑齐国吗?

这当然是屁话。

自从汉四年十月韩信破齐历下军,入临淄。至十一月破杀龙且、田广,逼走田横,三齐之地的大局基本上已经定了。就这样,在曹参、灌婴等人的多方出击之下,至汉四年正月左右,可以说,韩信已经彻底的平定了三齐之地。

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齐国的降服完全是韩信武力的结果。

换句话说,只要你韩信带领着手下的大军在此,别管你的头衔是齐假王还是汉大将军,哪怕你是个都尉,都能够控制住齐地!

所以,大家不难看出,所谓的不为假王则难以震慑齐地,纯属屁话。只不过是韩信的一个托词而已,这也是刘邦大怒的第一点原因。

紧接着,在这个托词的引导下,韩信说出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向刘邦请封。其实先不论请封假王还是真王,只要是你敢跟刘邦开口提这件事儿,那么就已经证明了一件事。韩信,已经有了小心思了。

自古以来,可曾见过为人臣者向自己的君主请其封自己为王的?反了你了,这在君主的眼里是什么?是以下犯上、是忤逆、是叛乱的前兆!

所以此刻刘邦的心里,对于韩信已经不仅仅是相当的不满意了。而是逐渐的把他当做了敌人。韩信刚刚破齐,就挟大功以威主,长此以往,还怎么能保证他不反?

更可气的是,刘邦怎会不知,韩信既然敢向自己请封,那就证明,韩信已经彻底的掌控了齐地。这件事,已经是既成事实了。难道这里没有显示出韩信在威胁刘邦的意思吗?可韩信竟然还请封一个齐假王,这难道是在侮辱刘邦的智商?这也是刘邦生气的第二个原因。

那么,韩信此时确有反心吗?韩信真的只是想要做一个齐假王吗?

韩信此刻是否确有反心?这个问题虽然不好说,但是可以有一个大体的论断,那就是,他依旧忠心于刘邦。

可是他真的只是想做一个齐假王吗?自然不是。实际上,在他向刘邦请封之前,便已经自立为齐王了。可能有人会问,在《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请封这一段的描写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已经自立为齐王,为何还要如此说呢?

大家不要奇怪。太史公他老人家在撰写《史记》这本滔滔巨著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办法就是互见法。

什么是互见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写在不同人的传记里。这样做虽然能够互补情节之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全面,可是将所有的特点表现在本人的传记里不是更加能够更好地完美的展现一个人的一生历程吗?太史公他老人家难道不知道?他当然知道。可他依旧这样做了,那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这第一点,便是避讳。最明显的便是《史记 高祖本纪》,高纪大家都知道,记述的是刘邦的一生。太史公他老人家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值得我们敬重。

但是他以汉朝当朝太史令的身份在记载本朝开国皇帝的时候,在不过分美化的同时,他也是不敢太过直接裸露的写出刘邦的一些缺点的。原因很简单,他若是写的太过于“放肆”,那么他还想不想混了?

可是史学的操守要求他又不得不尽可能完全的去记述一位历史人物。那么,面对这种难题,该怎么处理呢?于是,互见法出现了。我们暂举一例,大家都知道,刘邦比较爱骂人。

可是在高纪里,刘邦骂人的次数不仅很少,而且往往表现为情有可原、事出有因。是被人家逼得太生气了,才顾不得形象而破口大骂的。甚至说给人的感觉就是,骂人不怨刘邦,换做是自己也会开口骂的。

另外,在高纪里多用“骂”这个字眼儿。但是,在其他人的传记里,描写刘邦骂人的时候,那可就不是几次了。而是很多次,很随意,很任性。而且,用来也形容的字也不是“骂”,而是“詈”。

那么,什么是詈呢?詈,也是骂人的意思。只不过这个人骂的比较厉害,依据《说文》的解说就是,用一张网将骂人的话都归结起来,然后再骂出去。可以说,这个詈,是骂的究极进化。

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形容刘邦骂人的时候竟然用了这么一个字,也当真是再一突显了刘邦的神功,的确不一般。

所以说,出于忌讳,这种互见法必须要存在。

那么,互见法使用的第二个原因,便是与作者的个人喜好有关系了。您没有看错,互见法使用的第二个原因的确如此。不过,这并不是说太史公他老人家因此而违背了事实,依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美化、丑化历史人物。那么,这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在整部《史记》中,若是论太史公他老人家比较喜欢的一个人是谁,恐怕,非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莫属了。因为在《魏公子列传》中,太史公他老人家称其为公子者共147处,而且整篇都是描写信陵君是如何的礼贤下士、深明大义,完全是一个光辉高大的人物形象。

这似乎是其他任何一篇传记主人公都无法比拟的。但是虽然在信陵君本传里,太史公对于他非常喜欢的人物如此尊敬,可是身为一个史学家,他却不得不记下信陵君的其他一面,那就是缺点。

所以,在《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述了中这样的一件事。那就是当时秦昭王想要捕杀当初曾羞辱过范雎的魏齐。魏齐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当时赵国相虞卿帮助下,一起向名满天下的信陵君求救。

当此时,范雎的确睚眦必报,秦昭王确乎仗势欺人。依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惯例,他一定会出手救助魏齐的。可是那一次,他拒绝了。因为当时的他似乎也并不敢与强秦交恶(畏秦),因此,他犹豫了。

尽管说最后在侯嬴的劝说下,信陵君下定决心打算救助魏齐,可是为时已晚。因为魏齐已经自杀了。虽然并不好指责信陵君的犹豫,毕竟战国乱世,他身为魏国宗室,凡事自当以魏国为先。更何况,虽然他曾经犹豫,可是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救助魏齐。但是也许在太史公看来,这也依旧是有损于信陵君光辉形象的事,所以,并没有记载在信陵君的本传里。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了。那就是,对于韩信,太史公他老人家依旧有着这样的考虑。只不过,对于韩信,更多的是同情。

这一次,我们在回到之前所说的,在高纪以及韩信本传里为什么没有韩信自立为王的字样?

因为,这种字样出现在别人的传记里。

在《项羽本纪》以及《樊郦滕灌列传》里明确的提到了韩信破齐后已经自立为齐王。所以说,鉴于韩信的大功以及其最后的遭遇,太史公是很同情他的。故而在其本传以及高纪中只是含糊其辞的提了一下请封齐假王的事情。

但是,对于真相,他又不可能隐藏。所以,记述在了别人的传记里。

因此,在请封齐假王之前,韩信的的确确已经自立为齐王了。既然如此,他又为什么要向刘邦请封为齐假王呢?难道他不知道自己以汉相国、大将军的头衔,自立为齐王,这意味着什么吗?

是反叛。

这一次已经不同于当初他向刘邦请封张耳为赵王的那一次。这一次,不仅请封者是韩信自己,而且是在既定事实以后的请封一个代理王。那么,韩信到底在想些什么?

答:他想封王,可他不是反叛,依旧忠于汉王。

这句话矛盾吗?矛盾又不矛盾。

韩信一生志向,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事才华之后,裂土而为王。因此,当他立下了一系列大功的时候,他觉得,距离自己被封为王(注意,不是自己称王)的时间已经不会太久了。

但是,话虽如此,可是世事尚且千变万化。处于这浑浊乱世中的人心,又怎么能够一成不变,谨守初心呢?

当韩信破魏、平代、定赵之后,一件件大功的叠加,不仅使得他的威望与日俱增,也使得他的内心对于王位的追求愈发的狂热。但是那个时候的他,依旧不敢、不想走到自立为王的那一步。

因为他相信刘邦,相信自己的大功看在刘邦的眼里,他一定会敕封自己的。

可是为了万无一失,韩信也开始行动了。那就是在定赵不久后,上表请求立张耳为赵王。

这么做,确有拉拢张耳之心,但是,韩信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其实,在定赵之后,韩信的目光便已经瞄准了下一步的齐国。他的真正目的,是得齐王之位。

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这似乎是人们对于韩信的一个确评。

但是看到这里,还会相信韩信只是一个工于谋天下之人吗?历史就是这样的真实,历史也是如此而有趣。

所以,基于这一点,韩信的所谓齐假王。不过是对刘邦恭顺的托词借口而已。而他之所以在自立为王的既成事实下依旧向刘邦请封为齐假王,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的心,依旧忠于汉。

既然忠于大汉,为何又要自立为齐王?因为,他焦急了。同时,对于刘邦一系列的做法,他也很是不满。

为何焦急?汉四年十一月,张耳被正式册立为赵王的时候,韩信的内心那是相当的激动。因为张耳是自己所请,汉王在他们刚刚破齐之后,便是允诺册立其为赵王。

那么,自己的功劳远大于张耳,此刻又坐镇齐地。似乎汉王再傻,也能看出来,只有齐地才配得上他韩信的功劳。因此,齐王这个位置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可是,这一等,就是两个月。到了汉四年正月,依旧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另一方面,张耳也很是“乖巧”。想当初我为你请封赵王,而今你已贵为赵王,为何忘了我?到了这一刻,韩信的不满已经再次滋生起来。

他想起了自己刚刚破魏、平代,手下的精兵便被曹参带到了荥阳前线。自己刚刚整训完毕赵地精锐,却是在睡个觉的功夫又被夺了个干净。又一次,当自己准备攻齐的时候,汉王却又派了一个儒生说服了齐国!怎么处处的与我作对!这一刻,韩信的怒火出现了。

以前不满也不好多说什么,可是现在,他是齐地的真正掌控者,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发泄不满的资本。所以,是时候给刘邦一些“颜色”瞧瞧了。

老子自立为齐王,你能奈我何!

但是,尽管他很是不满,可是懂得感恩的韩信,却一刻也不想背叛汉王。在他看来,这些嘉奖是自己应得的。他如此做,就是要给刘邦提个醒儿,大哥,别忘了,还没有封我为王呢。

而他也一直相信,自己有大功于汉,就算汉王有不满的情绪,也依旧不会把他怎样。

可是他应该知道,或者说他也真的不知道。当他出兵伐齐而郦食其被烹的那一刻起,原本受到猜忌的他便更加进一步的暴露了他的私心。

当他平定齐地而自立为王的那一刻起,无论他的内心想与不想,他的实际行动都是一种对于刘邦的赤裸裸的背叛。

当他自领王位而“恭顺”请封的那一刻起,他的行为已经可以概括为挟功威主、以下犯上了。

他的这一系列做法,是在一次次的挑战刘邦的底线。这形同于玩火的游戏,哪怕你只有过一次,也是极度致命的危险。原因只有一个,你玩火的对象是一位帝王,是刘邦。

因此,不要说是刘邦,就算是项羽,听闻这样的请求,也会顷刻之间暴怒起来。甚至说直接提兵攻打都是大有可能。

所以,这也是刘邦为何生气的真正原因。因此,请封这件事绝不仅仅是表面现象那么简单。它其实是刘邦与韩信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发的关键点。从这里,我们也的确能够看出,韩信,已经变了。

那么,之前说过,通过请封这件事可以看出很多真相。

这第一点有关于韩信的已经大体解说过。那么紧接着,还有一个人需要说,这个人便是张良。可能有人会问,张良怎么啦?

身为汉初三杰中的两位,张良与韩信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极其的微妙的。由于受到春秋战国以来贵族等级制的影响,哪怕久经战乱,可是就算是到了秦末汉初之际,贵族之风依旧十分盛行。

在那个年代里,各国贵族是根本不愿意甚至说不屑于与平民百姓交往的。更不要说成为熟识、或者说朋友。

张良,身为韩相之后,可以说得上是韩国数一数二的大贵族。更何况其本人又是异常的优秀。所以,能够另得他青睐的人物,可以说并不多。

韩信,虽然无业之时,身后总是背着一把剑。这很可能证明他以前是贵族。但是,与张良还是无法比较的。两个人似乎不可能存在太多的交集。

可是,下邑的那一次,张良举荐韩信的时候,可以说对其的评价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那也是见之于史书的两个人之间的第一次间接交流。之所以说是间接,是因为那一次韩信并不在身边。

我们并不知道韩信与张良之间的私交如何,但是不论怎样,那个时候的张良绝对是相当的认可韩信的。可以说,韩信能够获得后来的那些军功,张良的那一次推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此之际,张良与韩信的立场还是相当一致的。身为汉初三杰这般神话组合中的两人,也许,会有不错的私交。

可是这一次,当韩信自立为王的时候,张良的一切表现证明了一点。在政治面前,欣赏或者说友谊败落了。他们依旧可以是朋友,依旧可以互相欣赏,但是绝对不可能回到从前了。

这也是为何册立韩信为齐王的时候,要派遣张良前往。谁人不知,张良是刘邦一等一的重臣。册立齐王这么大的事儿、尤其是册立韩信这位大功之人。只有张良前往,也才镇得住场子,也是给足了韩信面子。

另外,张良韩信惺惺相惜不假。可是,既然张良到了临淄,又怎么会仅仅是为了册立而来呢?凭借他的智谋,我相信,当他离开临淄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知道了自己此来想要得知的一切了。

韩信,无反心。

但韩信,已变心。

齐国,犹可用。

我想,这应该是他此来所得到的答案。

因此,关于韩信请封的这件事,的确是一件大事。可是似乎以往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可能这件事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更多的在于刘邦那机智的反应。这一次的演技,刘邦绝对堪称影帝。可就算是影帝,也没有人捧他或者说为他提供票房、片酬。因为那一次的演技,对于刘邦来说,也是不得不。

不过,这并不影响其精彩。可也正是从刘邦的那一机智的反应里,更加的突显了那时他的被动,以及对于韩信的态度的转变。

所以,在这里,特别的提到了请假王这件事的一些内因、影响。而刘邦、韩信、张良包括陈平在这一场戏里可谓都有着精湛的表演,足以称之为、好戏。

那么紧接着,又会如何呢?

楚汉之争

【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五十二章 齐王韩信(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ld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