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
当章邯彻底消灭了周文的部队后,陈涉面对着各地交相称王而实际不从号令的情况,既愤怒又害怕。他自诩所有的将领都是他的手下,他才是反秦的首领。可是到了现在,却没有人肯真正听他的号令。他很害怕,害怕失去一切。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他就必须要有所行动了。而他的目标,便是昔日的左膀右臂——吴广。
吴广久攻荥阳不下,自身也是异常焦急。他能感觉得到陈涉的愤怒与猜忌,但是他并没有想到,陈涉的杀招会来的这么快。
周文溃败的消息传到荥阳吴广大营时,也是引起了相当的混乱与恐慌。对此,吴广也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可是,军中别有用心的人还是有的。鉴于目前的混乱局势,他手下的将军田臧开始有了异心。田臧与一群人谋划了起来。
“现今形势危急,我们被拖在荥阳不得脱身,一旦秦军到来,里外夹击,那么便只有覆灭一条道路。”
众人点头称是,可是能怎么办呢?
田臧又说道:
“不如留下足够围住荥阳的少量部队,而我们率大军前往迎敌,才是上策”。
看着大家纷纷同意的的举动,他抛出了此番谈话最重要的目的:
“现在代理王吴广骄横跋扈,不通用兵之道,这样的人是无法同他一起商量大事的,不杀了他,我们的计划就很有可能被破坏。”
听到田臧的话后,一些人不仅没有震惊。反而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赞许。就这样,一个可怕的计划开始了。
此时的吴广完全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屠刀已经架到了他的脖子上。依旧为久战不休的荥阳战事而苦恼。时间一点点的推移着,他可能也知道了什么,但是他依旧不愿意相信,尽管他不得不相信。因为田臧等人的计划非常成功。他们突然假传陈涉的命令杀了吴广。这位数月前还在同一个叫陈涉的人谋划大事的时候,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在那个人的手里。
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田臧是受陈涉的指使,更何况他还是“假传”陈涉的命令。但仔细往下看,他杀害吴广后,派人把吴广的头献给了陈涉,而陈涉不仅没有依法处置他,甚至连一句训斥都没有。还任命他做了张楚的上将军,赐给了令尹大印。
不过也有的人认为,陈涉之所以没有责备田臧,还赐给他令尹大印,其实并非其所愿。而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陈涉可能也已经无法制止田臧了,只能听任其发展。
不过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一刻,这位几个月前还雄心壮志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农民领袖已经变质了。他很害怕,很痛恨。这一切让他感觉到自己没有安全感,更让他失去了理智。他开始拼命的集结自己所能控制的一切军队,因为章邯快来了。
他杀害了来投奔他的邓说,吞并了他的部队,还合并了另一支伍徐的队伍。这一切刚刚做完,传来战报,田臧率领精锐部队在敖仓(时荥阳城北黄河边敖山上的大粮仓)被章邯击杀,全军覆没。围困荥阳的将军李归等也全部战死。
至此,陈涉北方的军团全军崩溃。很明显,章邯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他自己了。到了现在,张楚已经是极其危险了,陈涉似乎也是预感到了,但他并不甘心,他要做最后的一搏!
过去的英雄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二月,章邯军推进到陈县,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击溃了驻防在陈正面的伍徐。随后,激烈的战斗发生了。但我想,战斗对于秦军来说并不是很困难,张楚的战士们似乎已经寒心了。
这一战,那位曾献计陈涉的柱国房君战死了。陈涉很想有一场短暂的歇息,但是章邯的眼里,和帝国的叛逆之间,唯有我胜他败,他死我活而已。
紧接着,章邯率军进攻在陈西城防御的大将张贺。这一次,陈涉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他想要找回几个月来被他丢失的那股劲儿,他想回到几个月前的自己。决心已定的陈涉便亲自出城督战,但结局已定,不可更改。秦军大破张楚军,张贺战殁。不得已陈涉逃到了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市),因为在郯城还有秦嘉的一支军队,也许到了那里,他就会安全了。
可是就在他回到下城父(今安徽省涡阳东南)的时候,叛变的事情再次发生在他的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要的是他的命。秦二世二年十二月,他的车夫庄贾杀害了他,投降了章邯。
也许在陈涉弥留之际,他会想到当初耕田时自己壮志凌云的那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再次回忆那个时候的大泽乡。他也会思考自己称王后的一切做法,猜忌、自私、昏庸这一切淹没了他的理智和壮志。他也许会后悔自己对于那些来投奔自己的同乡所做的事,后悔自己任用奸佞以致上下离心。
那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此已经成为了过去。
也许此时,天空的风依旧吹得宁静,没有丝毫的不同。但仔细感觉,似乎在往日的单调里融入了几许悲凉。半年前的豪情壮志,半年前的苟富贵勿相忘!到了如今,已经全部成为了泡影。
尽管我们知道陈涉的做法是他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探讨,他到底败在了哪里?
是军事实力的弱小?亦或是自身领导能力的缺陷?更甚是传说中那虚无飘渺的天命?陈胜不知道,也许他也会将自己的失败归结在天命上,败亡之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似乎也并不是一个太过分的要求。
天命,在古人的眼里,也许他是真实的存在的。可对于现代人的研究来说,陈涉的失败在于他自身的局限性,在于部分起义者的局限性。往往我们会笼统的说类似于陈涉这种农民起义军有着怎样的、如何的局限性。似乎是只要是农民起义军,就一定会有这种共性的缺点。
可是,回首历史,刘邦、朱元璋不也是农民起义吗?他们成功了。难道,那些局限性他们没有吗?
不以成败论英雄,有些时候是一种惋惜,是一种同情。但更多的时候,却沦为了盲目,变成了借口。
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探讨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有理有据的研讨。否则,就算你说刘邦是火星人,都会有强有力的证明。
话说回来,陈涉失败到底有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局限性呢?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发展,总会经过成长辉煌衰败灭亡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衰败到灭亡要经历很多,除却自身内部已然腐朽之外,外部的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只能做到延伸,似乎很无力。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做的还有改变自己,不断地去创新,去变通。所以,如果在王朝的末代有着一位欲救大厦于将倾之际的君主,哪怕最后是以死殉国,也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至少,他曾努力过,例如崇祯。但是若末代皇帝残暴不堪,不懂得珍惜与爱惜,苛捐杂税、战乱徭役不断,那么,去往洪荒废墟的车票都会有人替他准备好,例如胡亥、杨广。
所以,当一群再也无法忍受压迫的人们为了生存而起来反抗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活下去!这是一个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单纯的理想。
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要求却都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只想活下去!于是,为了提高凝聚力,有见识的的人往往会提出目标纲领性的口号。而号召力的高低,执行的可行性、长远性以及执行的效率、达到的预期成效也是衡量这个提出者与这支队伍的重要标准。
另外大家还会发一些同生共死的誓言来激励自己与同伴,也是让得同伴对自己放心。就这样,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经受过正规训练。甚至在有些人的眼里,根本就没有瞧得起他们。但就是这些无谓的、单纯的、被人瞧不起的人,让那些身披甲胄、武器先进、训练有素的敌人望风而逃。他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队伍也在逐渐的壮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几百人到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数十万人!
这时候,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部属。不仅达成了之前的想要活下去这个愿望,而且还拥有了好多的额外的福利。他们不仅拥有了巨大的权力,甚至说他们的穿着、饮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拥有了财富美女。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队伍的领导者往往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就是继续原来的目标,坚持下去。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路就在前方的不远处,自己一定会达到的!这种人往往会是成功者,因为他们坚守了本心,抵制了诱惑。
第二种表现就是急着去分甚至是去抢现有的一切利益,他们也许会记得当初的志向与誓言。但是无奈的是,眼前的实惠和虚无缥缈的誓言相比,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面前的。尽管如此,可内心深处的那模糊不堪的誓言他们却又不想丢掉,因为那样做总会让他们的内心有种负罪感,他们明知道自己做错了。是的,他们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可却总是在幻想着享受着眼前,开拓着未来。
陈涉,正是如此。想的,挺好。可是,世间怎会有如此“馅饼”?慢慢的,他们会发现,不仅自己的意志消磨了,就连队伍的意志也消沉了。
因为当他们分抢的时候,对于高层来说,他们不想把眼前的肥肉分成若干块,甚至是不想分成两块。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分法,就是所有的都是我的。于是,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出现了。
对于下层来说,当初我们共同盟誓,我们为你们攻城略地,不仅没有丝毫赏赐,甚至还一直被当做炮灰!之前的我们都是同一个起跑线。凭什么现今的你们要凌驾于我等之上?于是,矛盾出现了。
这种时候,陈涉不仅眼光不长远,而且与部将之间开始互相猜忌。由最初的进取逐渐转变为固守到最后彻底变为自保,已然尽显败象。对于士兵们来说,毫无斗志,军心涣散。加之外部的压力与打击,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大家各回各家。
换一种说法,散伙!
可是,一旦走上了一条路,尤其是陈涉走的这条路,还有一个特殊的注明,没有回头路。就这样,当初简单的、单纯的他们败在了人心私心上、败在了现实上、败在了自己身上。这是一种悲哀。
陈涉称王共六个月,虽然他失败了。但,他是第一个敢于反抗的人。而他所派遣的王侯们最终灭掉了秦。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反抗者。在秦末这个历史舞台上,他注定是第一个英雄人物,同时也是第一个悲剧英雄。
陈王奋起挥黄钺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首《贺新郎读史》,可谓品史绝唱,现摘录原词,大家欣赏。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飞头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太史公他老人家在《陈涉世家》的后面写道:
天下匈匈,海内乏主。
掎鹿争捷,瞻乌萲处。
陈胜首事,厥号张楚。
鬼怪是凭,鸿鹄自许。
葛婴东下,周文西据。
始亲朱房,又任胡武。
伙颐见杀,腹心不与。
庄贾何人,反噬城父!
这应该是对他最好的评价了。
扛起大旗继续前进
陈涉称王不久后,凌县(今江苏省泗阳西北)有个叫秦嘉的人,和朱鸡石等人也单独起兵反秦,他们带兵攻占了东海郡(郡治今山东省郯城北),也是颇有声势。
当陈涉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便想将这支军队划归到自己的指挥下,于是便派遣武平君畔作为将军负责督率此军。但是秦嘉拒不接受命令。可是武平君已经来了,于是,他便以武平君年轻,不懂军事为由假传陈涉命令杀了武平君。表面上接受陈涉领导,可实际上却完全独立。因此就在陈涉败亡一个月后,秦二世二年一月,秦嘉便在民间找到了楚国贵族之后景驹立为代理楚王,单独带兵与秦军作战。
刘邦便是到此人处借兵,正巧这个时候,章邯的部将司马仁带兵平定楚地,一路屠戮到砀县(今河南永城县北)。
看着他如此嚣张,刘亭长岂能坐视不管?于是大怒的刘邦便同东阳宁君一起带兵阻挡秦军,两军大战于萧县。可是不爽归不爽,刘亭长却没打过人家。硬拼下去也占不到好处,因此商议之后二人决定暂且撤军留县休整,伺机再战。
没过多久,二人收拢走散士卒,重整旗鼓,再次出击。秦二世二年二月,刘邦一举攻破砀县。
砀县一战,是刘邦正式起兵后的关键一战。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此战令得刘邦的实力上升了一个档次。因为他得到了六千人的兵力补充。而且以刘邦所在地为中心,周围的一些县邑,不说完全掌控在刘邦的手里,最起码也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兵源、粮草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着落。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周围的几支义军里,刘邦的名声越来越响,这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刘邦来说,异常重要。
因此,趁着兵势正盛。三月,他又趁机夺取了下邑(今安徽砀山)。此时的刘邦,手底下拥有近万人的兵力,而且经过几次战斗,整体素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远非一般的起义军可比。因此,有了这样的队伍之后,刘邦的信心也是直线上升。那么既然如此,老家他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于是,刘邦回到了丰。看着身后的弟兄们,他相信,这一次他一定会打下来。可是事与愿违,这一次,刘邦还是没有打下丰。因为据守丰的雍齿仗着有魏国的撑腰,咬牙硬撑。刘邦军虽然连续作战,但是对于攻城显然还并不熟悉。因此,一番交战下来,刘邦只得再次退军。
这另得刘邦很是苦恼也很是不解。他想不明白,凭借现在自己的实力,连自己的地盘都守护不好,还那什么去践行心中的大业?这不仅仅是空话,似乎还是个天大的笑话。
但是,此刻的刘邦,却不能够有太多的苦闷。他反复的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起义。反复的提醒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因此,对于时局相当敏感的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周围的动向。
终于,他感觉到了什么。因为刘邦发现秦嘉景驹的部队似乎有大战的趋势,是和秦军?还是其他?
经过多发发打探,他得知,吴中的项氏一族已经起兵,号为楚国正宗,正欲渡江西进。而秦嘉部也号称楚国正宗,因此自然要阻挡以楚为称号的项氏军队。
一时间,起义军之间的火药味十足。当时的秦嘉实力强过刘邦,而那支项氏军队战力似乎也挺强。刘邦既然要夺回丰,在这一带站稳脚跟,就不得不和这两家打交道。可是现在人强我弱,又恰恰处于两家要火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刘邦的每一个决定似乎都会深深影响他们这支队伍和他刘邦本人的未来道路。
因此,经过仔细思量,刘邦认为,秦嘉景驹不是一个值得暂时依靠和共事的。而那项氏一族,是否可以有助于我呢?
于是,在多方考虑下,秦二世二年四月,刘邦亲自率领一百多人前往薛地拜见项梁。由于刘邦在当地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的交际能力。一番交谈下来,项梁很是欣赏刘邦,不仅给他补充兵力还增派将领与粮食。
看着自己逐渐壮大的部属,刘邦看向了丰的方向。这回是时候了!他再次带领兄弟们回到丰邑城下,雍齿,我又回来了!
这次战斗没有任何悬念,吸取了前番的作战经验后,刘邦一举夺回了丰邑。雍齿弃城逃跑到魏国,雍齿本以为刘邦一定会杀了自己,可他错了。刘邦并没有继续追杀,你对我不仁,我却不能无义。
雍齿此人虽然可恶,但在占据丰地期间,他并没有为难刘邦的家人。这样,也就有了以后的什邡侯。
长达四五个月的丰邑叛变落下了帷幕,这期间,刘邦强忍着郁闷。但最终,他胜利了。事实证明,他所获得的远比遭受的重要得多。他更加的明了作为一个领袖需要怎样的心,而这,就足够了。
谁才是正宗
虽然陈涉已经死了,但反秦的事业还必须得继续。陈涉以楚为国号,首先起事,各国诸侯都是在名义上由楚封立的。所以,楚国在当时名义上很有合纵时期合纵长的味道。因此,六国名义上的领袖也自然是楚国,可楚国此时却出现两支代表势力。而且彼此之间又是互不统属。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前面已经说过,景驹已经自立为代理楚王。但是有一个人不干了,便是项梁。项家世代楚国大将,也是天下现今所公认的能够代表楚国的。
况且陈涉起兵的时候,也是诈称楚将项燕的队伍。这还不算,当时的东阳县(今安徽省天长县西北),有个叫陈婴的。拉起了一支队伍有两万人之众。部将劝他自立为王,他的老母亲劝他说,楚将项氏一族威望甚重,我自从成为陈家的媳妇,哪听说过自家哪有当过王侯的呢?自己称王,恐有违天意,不若归顺于项氏一族,还是个忠臣。最后陈婴听从了母亲的意见,归顺了项梁。
由此,项氏一族影响力可见一斑。现如今,却又冒出了一位假楚王。项梁是着实咽不下这口气的,他隐忍了筹划了这么多年。一旦遵从景驹,那么岂不是白费了多年的心血?
权势,地位这是最现实的解释,任何的大义背后都会潜藏着不为人知的丑陋。
所以,面对敢于和他争夺楚国控制权的秦嘉景驹,项梁必须采取行动了。但是就算是要攻伐,那也必须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啊。否则的话,又怎么服众?
因此,项梁召集了所有部将,对他们说道:
“陈王最先起义,由于战事不利,不知道把陈王打到哪儿去了。现在秦嘉背叛陈王,立景驹为楚王。这是大逆不道,必须要讨伐!”
于是,秦二世二年四月,项梁正式率军进击秦嘉景驹。
其实秦嘉和景驹也明白,这天下怎么会有两股楚国正宗?因此,在项氏一族势力逐渐壮大的同时,秦嘉景驹也是感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胁。
现如今,项氏的军队不可能归属他们。而要让他们臣属于项氏一族,这显然更不可能。那既然如此,唯有战场上分胜负了。所以,当做好了一切打算以后。秦嘉景驹也是把部队移动到了彭城以东,其目的就是为了防备项梁西进。
项梁此时经过整合各部军队,兵力已经达到了七万,实力甚是强大。在他看来,秦嘉弹指可灭。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面对项梁军的进攻,秦嘉军全面溃退。秦嘉不得已率领残军逃跑,但项梁是不会放过他的。他率军直追,一直到了胡陵。而秦嘉也是跑不动了,决心与项梁决一死战。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将士你来我往的奋力拼杀。残酷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最后,秦嘉的愿望得以实现,因为他真的战死了。得胜的项梁顺势收编了秦嘉的部队,而那位楚王景驹最终逃跑到梁地,并困死在那里。
至此,项氏一族所称的假楚王已经被打败,陈涉也已经战死。值此之际,任谁都看得出来,他项家才是楚国的正宗代表者。可此时项梁却依旧没有什么别的动作。因为他在等一个人的消息。
不过利用这一段时间。他也倒没有完全闲着,借着与秦军交战的机会,项梁将秦嘉的原部将朱鸡石以畏敌不前临阵脱逃的罪名斩杀,肃清了军队内部的不安分子。进一步将所有整合后的兵马彻底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到了这一刻,他终于可以放下心的去等待了。
就在这时候,小校来报:
“将军,羽将军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项梁,也是急忙正色起来。因为他迫切的要知道,羽儿是否带回了他所希望的消息。
因为,他要的是万无一失的确定,仅此而已。
回首大泽乡【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十一章 留侯倜傥人称三杰
【下一章】 第十三章 决战之前
【诚意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