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这才是刘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风月宝鉴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十六章 溪云初起日沉阁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十六章 溪云初起日沉阁

作者: 小司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12:53 被阅读157次
    山雨欲来风满楼

    空头支票

    当赵国的求救信摆在楚怀王面前的时候,楚国众臣也是急忙展开一番御前探讨。经过一系列的论断推理,他们决定了,赵国,还是要救的。

    一则唇亡齿寒。当今天下,反秦主力为楚、齐、赵三家。楚败于定陶、齐又逢内乱。此刻不论三家中的哪一家,都不会是秦军的对手。

    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会有一拼的资本、一线的生机。因此,救赵就是救楚,是为楚国乃至天下反秦大业保留强有力的盟友。

    二来楚军新败、士气低落,如若秦军得胜而趁势取楚,那么形式堪危。不如趁此时机,与秦军奋力一战,激发全军、全国同仇敌忾的士气。那样,局势亦未可知。

    三则在反秦过程中,首先起义的是冠之于楚国名义的义军。不论是之前的陈涉,还是后来的项梁。楚国都具有诸侯领袖的实力以及一阶段内的实际地位。所以,这个盟主的地位还是要保住的。

    因此,就目前来说,不管他人认不认可楚国盟主的地位,但小弟被欺负了,大哥是必须要出手的。这是彰显楚国领导力、存在感的一次机会,决不能轻易的错过。所以,基于以上的种种考虑,楚怀王一拍大腿,妥了,就这么办!

    也正是与此同时,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在楚国君臣的心中产生了。

    看到一众大臣的眼神,熊心也是点了点头。既然秦可以打我们,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打他!

    如果派遣军队拦截、拖住秦军主力,再派遣偏师绕道直取关中,这似乎不失为一个上策。那么这一计策真的具有可行性吗?

    还记得陈涉刚刚起义的时候,便是急于进攻秦国腹地。那时候周文已经招拢了数十万的大军。可是最终却还是一败涂地。致使陈涉的西征以失败告终。紧接着,被拥立为赵王的武臣也曾被陈涉命令过,有过西进灭秦的念头。可是一系列的变故导致他们不得不作罢此法。

    前文说过,如果不出意外地话,那个时候灭秦,很难成功。出意外的话,那就更不可能成功。

    原因除却秦朝还具有着相当大的实力以外,那就是起义军的自身也并不成熟、壮大、完美。另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百姓们还没有普遍的觉醒。

    他们或是暂时慑服于秦朝的威势、或是在一直等待时机。因此,就算是那时候义军已然风起云涌,但是他们自身的基础也并不牢固。

    同样的,秦朝在百姓的心中或多或少还有着一丝留恋。因此,里外因素融合,那时选择直接西进灭秦,似乎并不明智。

    但是而今楚国君臣却生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计划。而且还是在如今局势如此危急的情况下,难道,这一次西进灭秦的计划就可能成功吗?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一次,他们成功了。那么,是什么样的考虑另得他们在这种紧要关头做出了如此的决定呢?

    答:时势。

    而今天下动荡,已经一年有余。各地的六国旧民一直苦于秦朝的压迫,既出于生存的需要又基于对故国的怀念。纷纷揭竿而起,各地的义军简直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尤其是六国王族后代纷纷自立为王,故国再一次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无疑拥有着极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一次,一整套完整成熟的官僚体系、科学的军队训练方法、有效的基层兵源组织、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武装到了义军的身上。

    使得他们的组织更加的系统、目标更加的明确。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来相对孤立、弱小的义军队伍融汇到了一起。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同时,秦帝国在原六国土地上所推行的一整套行政措施、制度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多少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所以,山东大地上,比诸秦朝,义军更得民心。而民心若在,则天下就在。

    另一方面,一年之前,秦军不仅关中地区兵源充足,而且有章邯率领大军驻守。北部上郡也还有着大量的战斗力强悍的边防军。这些都是对于义军的极大威胁。

    但是现在不同了,这一年里,章邯虽然连战连捷,可是军队损耗也是相当的大。秦国腹地也不止一次的增派兵力。秦军虽锐,却也是大不如前。

    更何况,这一次上郡边防军竟也汇聚到了赵地。此刻的赵国几乎云集了秦帝国中央军的所有主力。虽然义军压力巨大,但这也说明了个问题。那就是秦国其他地区的守备力量,定然是相对薄弱的。而这,便是诸侯义军的绝佳机会。

    所以,如此看来,此刻选择西进灭秦,仍旧是一次豪赌。但这一次,不得不赌!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楚怀王还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同时也是一个约定。那就是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

    等一等,先讨论一下。这个约定是说,先进入秦国腹地关中的人,不论是谁,都可以在那里称王。

    楚王的权力竟然都已经可以决定将哪一处领地随意的分封给任何人了吗?这简直是真正的将自己当做天下共主的节奏啊。

    那么问题来了,楚王是谁啊?天下诸侯众多,楚怀王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凭什么听你的啊?你以为你是几百年前的周天子?大家风风火火闯九州,不过是你先闯一两天,给你个面子你是老大。可实际上大家各过各的日子,不给你面子你又哪有那资格命令我们!

    所以说,这个决定就目前来看也就相当于一个空头支票。但是,除却可以激奋人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此刻的楚怀王虽然要极力争取楚国的国际老大地位。但是他也明白,这时的楚国更像是名义上的盟主。因此,对于他的这个约定,十有八九各地诸侯是根本不会买账的。

    所以他的这一约定,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有的时候,没有作用就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看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正是如此。

    可以说楚怀王的这句话他自己也并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但同时他又是对其充满了十足的期待。

    原因很简单,这约定虽然更像是空头支票。但却是一个十足的借口或是理由。先入关中,就有机会称王。大家辛辛苦苦干革命,一大部分人为的不就是捞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吗?

    正所谓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也。

    因此,一旦真的能打败秦人进入关中,各路诸侯之中势必有一个人站在了众人的对立面来守护自己应得的(楚王跟我说的)。

    那个时候,别管是楚王还是赵王,只要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那就有用、能用而且好用。

    更何况这句话还是现在的“盟主”说的。而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十足的理由。于是,越来越乱,诸侯相争。而楚国则趁此作壁上观、调节四方、一家独大。

    退一万步来说,假若不能顺利进入关中,那么也不要紧。因为这个“理由”可以让诸侯在西进的路上激情高亢的互相消耗,楚国依然毫发无损。

    所以说,这一句空头支票,实际上蕴含了无穷的可能,代表着强大的力量。

    而这次决定,也是楚怀王政治生涯的第二次闪光点。

    可话虽如此,但是在当时,秦军的力量十分强盛,常常追逐起义军(秦兵强,常乘胜逐北)。

    因此虽然楚王和一般宗老决定西进关中,可还是有着一部分人认为此举太过莽撞,断不可行。但对于楚怀王的这一决定,有一人却十分赞同,那就是项羽。

    由于项氏在楚国还是很有威望,因此不仅项羽本人强烈要求,有一部分人也是主张让项羽西进。

    前文说过,由于项梁身死人手,项羽恨不得立刻入关,杀光秦人以泄仇恨。

    而另一方面,只要楚军再次出击,不论去打谁。对于项羽来说,这都是摆脱目前军权被削夺、政治受排挤的一个好机会。

    因为楚军的将军每人有几斤几两、楚军战士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这一点项羽再清楚不过了。况且楚军的大部分骨干军官都是他项家提拔起来的。

    因此只要他项羽再次回到军中,那就是猛虎归山、蛟龙入海!他相信同时也异常的自信,楚军的精锐很快便会重新的掌握在他的手里。

    项羽的第三种考量则与楚怀王相同。现如今,赵国来援诸侯不下少数,可却并未前行解救,而是清一色的作壁上观。就连张耳的儿子张敖都是畏缩不前。

    试想一下,连自己的老爹被困在城内、危在旦夕都能不管不顾。这除却亲情淡漠之外,也从侧面说明了诸侯军对秦军的恐惧以及秦军强大的战斗威慑的确名不虚传。

    所以,这些援赵的诸侯军才采取了进而不前的做法。

    但是、他们可以,而楚国却不可以。因为楚国是反秦的主力,是合纵之长、是目前为止名义上的诸侯领导者。

    只有他们战胜了秦国才能继续领导诸侯,让诸侯臣服。一旦不出兵或者战败,那么楚国的国际地位也将一落千丈。不等秦军消灭他们,各路诸侯恐怕都会起来消灭他们,又何谈反秦?

    应该说,这一刻,充分的体现了项羽的全局观念。因为他知道,楚军目前刚逢大败,军心不稳、军粮不济,楚国君臣更是人心惶惶。他们所能依赖的便是人心与军队。

    可一旦军队没有了战斗力、百姓失去了自信心,他们又拿什么来与秦国抗衡?根本就不是秦军对手。那样,局势危矣!

    就这样,看着满朝大臣。虽说楚怀王很是满足有人能这么赞同他的决定。但最不希望的只有一个人,项羽。

    楚怀王目前最排斥的就是项羽,一旦项羽真的入关,那可真就是得不偿失了。因为他也深深忌惮项羽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军中的影响力。

    但忌惮归忌惮,可接下来,选择谁去阻挡秦军,谁西进呢?

    就在这时候,一群楚国宗老说走了出来。

    “大王,项羽那厮不仅剽悍,而且狡猾奸诈(剽悍滑贼),前般攻打襄阳,却把那里的军民都活埋了(皆坑之),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诸所过无不残灭),太残暴了!不能用他啊。”

    楚怀王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而楚国宗老似乎也是懂得他的心思,便继续说道:

    “我们听说沛公素有仁义之名,是一个仁义的长者啊。以前我们总打仗,但是却失败了几次。看来,不能迷信武力了,要派遣长者前往(今诚得长者前往),施行仁义,招抚秦人啊。”

    楚怀王笑了,只要压制项氏,什么都好说。至此,在秦末风云之中,历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刘邦的另一个“大便宜”,算是捡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彭城的一段日子里,刘亭长的确没少活动。不然的话凭借着他的现有实力,还是无法入了一向眼高于手的楚国宗老的眼睛。但是活动是活动,请注意楚国宗老的话。

    沛公是一个长者。

    在他们的话里三次出现了“长者”,这段话虽然是当时人所说,目的是为了比诸项羽。但世间没有空穴来风的无故褒贬。真要做对比,也只能说刘邦比诸项羽,要仁慈的多。

    按照以往的观念,太史公他老人家在记述的时候可能会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可千百年以来,人们对刘邦评价较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那些人看来,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里对刘邦的态度似乎很差。

    但是,仔细看看,这里竟连续用了三个“长者”来刻画刘邦。而对于项羽则为“剽悍滑贼”,优劣一看便知。我不得不说,先人的文字功底着实不是我们能比的。

    就这样,西进的名额被刘邦得到了。刘邦也是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得罪项羽,但是没办法,这都是我努力得来的。而现在,项羽也没心思管刘邦了。因为他的状况依旧很是不妙。

    当援赵大军已定,准备救赵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派遣谁为领兵大将呢?

    没办法,最能打的就是项梁,还过早归西。项羽固然勇武,但年岁太轻。加之楚怀王的猜忌,是断然不会派他的。这可急坏了楚王,难道我堂堂楚国,竟无可用将才?

    就在这时,齐国的捡了条命的使者高陵君显出现了。

    “大王,宋义曾论断武信君必然兵败,没过几天,果然失败了。(丝毫不提宋义劝他保命要紧)在行军之前就看出了失败的征兆,这可了不得啊。”

    楚怀王听到齐国的使者都这样称赞宋义,便召见了宋义。几番交谈,楚怀王再次一拍大腿,妥了,就你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闰月),楚国援赵大军出发。宋义任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任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进军赵境。

    与此同时,刘邦率领部属正式西进,奔赴关中。

    此时的项羽虽然很怨恨楚王的人事安排(仅仅是次将),但此时他的心中只想要复仇。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让我复仇我便暂且相从,如若不然……。

    重掌军权

    楚军浩浩荡荡的向西进军。这时,各个诸侯也都前往救援,并隶属于宋义指挥。联军各部几千到几万不等,但联合起来,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宋义一看,自己也统率了这么多的兵马,干脆,起一个响亮的名号。毕竟任何时候不能差了阵势,但是取个什么名字好呢?

    思来想去,卿子冠军便出现了。那么什么是卿子冠军呢?卿子是当时对男子的敬称。而冠军呢?是宋义依据自己上将军的身份来起的。

    大体上可以简要的理解为一群老爷们儿或者说美男子的领头人。因此,大家一路顶着这个名号,一直走到了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刚刚达到安阳,大军安顿,决定暂且休整。

    对此大家也都没有啥意见,毕竟吃饭睡觉必不可少。可是这一安顿,可不得了了。竟然足足休整了四十六天!

    当时天降大雨,气候寒冷。士兵们既挨饿又受冻,苦不堪言。众将对此也是颇为的不解,难不成上将军有什么安排?

    因为他们当中有的人知道,战国末年,秦赵於与之战。赵将赵奢兵出邯郸三十里,就停止不前,一连二十八天。可人家是借此时机迷惑秦军,忽悠间谍。最后疾驰两天一夜,赶到目的地。此后於与一战,大败秦军,成就马服君之名。

    难不成宋义也是如此打算?可是一来二去,众将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啊。如今宋义这厮一不抓间谍,二没有具体措施。只是整天的大会诸将饮酒作乐。

    似乎早已经忘记了遥远的巨鹿城内,赵王小歇和张耳正一边喝着西北风,一边眼巴巴的望着东南、默默地祈祷着楚军从天而降。

    这样一来,再傻的人也能看出来了。敢情他们的上将军是不打算快速前往救赵啊。虽说大部分人都看出了宋义的用意,可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心思?现如今谁不知道秦军在章邯的率领之下,兵锋正盛、势不可挡。

    就凭他们这几万人马,怎么会是巨鹿数十万秦军的对手?

    更何况,那喝西北风的又不是他们,早一会儿晚一会儿去巨鹿,在他们看来,也就不重要了。

    看着这一众的做法,项羽实在是看不进去了。此刻他的内心可谓是既愤怒又焦急。因为他深知当今各支队伍的实力,赵国是断然挡不住秦国的攻势的。赵若灭,则秦军的下一个目标就会再次轮到楚国。唇亡齿寒之理已经相当明显了。

    更何况,宋义迟迟不进军,他又哪里有机会来为自己的叔父报仇!

    但是愤怒焦急过后,他的内心隐约的有了一种松动。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等的机会,可能出现了。

    他看了看自己匣中的宝剑,而后起身。离开了自己的军帐,前往了那大营内最显赫的一座大帐内。此刻的项羽心中,已经想好了一切。

    启禀上将军,羽将军有事求见。

    听到把守卫士的通报,宋义也是请项羽来到了自己的大帐内。他自然是知晓项羽此来的一个目的,那就是劝他进军巨鹿。果然,项羽刚刚到来,便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秦军把赵王围在巨鹿,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立刻渡过黄河,楚外赵内,联合夹击,秦军必破!”

    宋义听到项羽如此说,笑了出来。因为他早已经想好了如何回答项羽。

    “我看不是这样啊,将军难道没有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吗?能够叮咬牛的牛虻却伤不了小小的虱子。如今秦攻赵,胜了,我们正好趁其疲惫,打败秦军。不胜的话,我们就率领部队西进,掏他老巢,一举歼灭秦军。所以现在反倒不如让秦赵相争,到时我大楚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妙哉?将军,若说是两军拼杀,我不如你。可是运筹决策,你不如我啊。”

    于是宋义立刻下达了一条军令:

    “凶猛如虎、违逆像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

    宋义的这一观点就是典型的作壁上观,看似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项羽却是深知这一观点的致命弱点。不过此刻,他并没有选择当面反驳宋义。

    这一刻,是项羽人生中的一大闪光点。项羽此人,从后来来看,是受不得他人的一点针对与羞辱的。当他前往宋义的大帐的时候,应该说他的内心是相当不满的。

    而且按照以往的理解,在他听到宋义的话后似乎应该是更加的怒火中烧。因为宋义的一番说辞是赤裸裸的说项羽是匹夫,简直是羞辱。虽然争锋两军阵前是比较勇武的举动,但在读书人看来,是相当粗鲁的。况且宋义说自己擅长运筹帷幄,显然也是把自己摆在了项羽之上。这对于项羽来说,是万万忍受不了的。

    而且那一道军令还极具针对性。也许那一刻项羽的心里可能会这么想:

    处处排挤我也就算了,如今你居然还敢讽刺我!你算个什么东西!

    但是他却并没有发作。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来的第二个目的达到了。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

    在这里,我看到的项羽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狂人。更应该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战神。

    就这样,他离开了宋义的大帐。

    你不出兵,那就我替你来。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就在此时,宋义还做了一件惹怒众将士的事情。他为了给儿子宋襄也安排个差事,决定派其到齐国去结好齐国。毕竟鸡蛋不能全部放到一个篮子里。狡兔三窟,他宋义也要多准备几条路。

    这还不算,宋义还亲自把他送到无盐(县治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大会宾客。可他不知道的是,这正是项羽期待已久的。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初项梁败亡,虽说是因为自己麻痹轻敌。但是有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齐国的田荣并没有派兵支援项梁。所以,田氏一族是项羽的另一仇人。而此刻的宋义竟然派遣自己的儿子当着项羽的面公然的结好于齐国。在项羽看来,这是对他叔父、对他项家最大的嘲讽!所以,他必须要有所行动了。

    看着宋义如此作为,加之所受到的侮辱。愤怒的但又高兴地项羽召集了将士们。因为经过几次的试探,他知道,现在已经是时候了。现在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的进行就可以了。

    “将士们!我们戮力攻秦,可是却久久不前。如今正赶上饥荒,咱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要忍受寒冷!宋义那厮却吃好的喝好的,完全不想着过河。弟兄们,只要到了赵国,我们就能得到粮食,和赵国一起攻秦,并打败他们!宋义那厮却还说要等到秦军疲惫!兄弟们,凭借秦军的强大去攻打刚刚建立的弱赵,那么其结果一定是弱赵被灭。赵国一旦被灭掉,秦军势必更加强大,到那时,还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敝?简直是屁话!”

    项羽越说越激动,将士们也越来越气愤。紧接着项羽又详细阐述了当前的形势和救赵的好处等等。最后,为了彻底点燃众怒,项羽又说道:

    “我军新败,王上坐不安席,集结所有士兵交给宋义。可这厮不仅不安抚士卒,还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任相,谋求一己私利!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王上能忍,我也忍不了了!”

    最后,项羽还给宋义扣上了一顶不是正直贤臣的帽子。于是,说这么多的项羽预示了一个问题,他准备杀人了。

    可怜宋义正在暗自得意。就在这时,项羽突然冲进了大帐,宋义根本就没来得及问怎么回事儿,因为项羽进入大帐后非常直接且很粗鲁的斩杀了宋义。

    就这样,那个妄自吹嘘运筹帷幄的“上将军”就这样归去了。这个过程很暴力很直接,因为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项羽遇到了什么像样的阻碍。

    原因无二,宋义这类角色充其量就是个龙套,这个时代没有给他过多的话语权。杀了宋义的项羽很是明白除恶务尽的道理,连夜派人追杀宋襄,直到齐国境内杀了宋襄。因为宋义得罪了他,杀了他还不够,他的儿子也跑不了,无论对项羽有无威胁。

    当项羽拎着宋义的头颅走出大帐时,面对着怒发冲冠的将士们,项羽也是一阵激动。但随即,他便冷静下来说道:

    “宋义和齐国同谋谋反,王上密令我处死他。”

    之后,他便在也没说什么。接下来就看你们的态度啦。我相信,这个时候项羽是不希望出现“你们谁若不愿跟从,可以自行离去”这种现象的。因为他所信仰的是绝对服从,无与伦比的勇武就是他强大的自信。

    众将见状,既害怕又服气,因为项羽的勇武大家有目共睹。现如今这种局势,要么服从,要么死。另外跟着项羽干,那种酣畅淋漓的挥洒豪情壮志,也正是他们所希冀的。

    于是在几轮眼色的交换后,诸将一起说道:

    “首先恢复楚国的,就是将军家(陈涉当然不干)。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人(之前和他们一起喝酒来着)。将军才是真正的上将军啊。”

    事到如此,诸将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他们选择了服从。这一刻,项羽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那似乎是一种俯视的感觉。叔父在的时候,他从未体验过。也许,这会是他最终的归宿。

    但是不论如何,军队里发生这么大的事儿,怎么能不报告楚王呢。况且顶着代理上将军也着实没面子。于是,项羽选派了桓楚作为使者回禀楚王。

    听到桓楚报告的楚怀王心都凉了。他感觉到了满满的的恐惧,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防备举措在现实面前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恐惧,此刻,楚怀王的内心似乎只有恐惧。但片刻后,楚怀王的眼神里涌上了一抹坚毅之色,这种眼神决定了三年后他的做法。

    无奈的人生,并不是只能无奈的度过。他依旧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项羽真正的成为了楚军的上将军。这一刻,楚国的命运已然掌握在他的手里了。而下一刻,他相信,天下、也必将掌握在他的手中!


    巨鹿前夜

    【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十五章 复仇之路

    【下一章】     第十七章 这一年的长平之战

    【诚意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这才是刘邦》第十六章 溪云初起日沉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ji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