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倜傥人称三杰
那一年的博浪美少年
刘邦率队行走在借兵的道路上,心里所思甚多,也并未与身边人过多交谈。突然间,他发现自己的前方出现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仔细看去,为首一人,风度翩翩,儒雅倜傥。
那般长相竟是有一种“妇人好女”的感觉。刘邦不曾想这乱世之中还有一位这般类似翩翩佳公子的人物。当下便停住了脚步,而那人似乎也是有着同样的意思。
在两支队伍回合之后,刘邦也是找到了那为首的一人。说来也怪,两人似乎早就熟识一样。一番交谈之后,竟然都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此,此刻的两人都有了新的想法。
辅佐我,让我等共武大风,声震宇内。
你大概是天赐的人物吧,良谨从。
良者,张良也。
张良,字子房。韩贵胄之后,祖父父亲相韩五代。纵横当世人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名留青史千古谋圣是也。
公元前230年,秦内史腾掳韩王安,秦置颍州郡,韩亡。
那一年,张良目睹了秦军的铁蹄践踏在他的故国上,王室苟安,唯唯诺诺,终至宗庙尽毁人手。可张良,他却一刻不敢忘记,自己是一名韩国人,忘不了自己的祖上为这个国家所倾注的心血。
那一刻,复仇的火焰燃烧在这位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年身上。就在因秦军入城而人心惶惶的时候,府内下人来报,张良的弟弟去世了,询问该怎样预备葬礼,如何安排费用。
张良只是淡淡的一句,依寻常人家那般便可。
下人刚欲说些什么,张良很可能猛然回头道:
就按照我说的去做,记住,从今往后,我不再是韩相之后,我只是一个为国事而活的复仇者。
“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这是对当时的他最好的描述。就这样,张良以学习礼法为掩护,来到了淮阳(楚郡郡治、今河南淮阳县)。因为他听闻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唤作沧海君的神秘人物。而他所需要的侠客,也正是在那里。
至于这位沧海君到底是何人,我也不知道。有人说他是一位隐世高人,也有的说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但总之,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而这也为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先说到这里,当张良拜访过沧海君说明来意之后,他见到了一个人。
此人是一位大力士,而且还有一样比较“粗鲁的”武器,锤。虽然与演义里李元霸裴元庆的锤相去甚远只有一百二十斤。
但只要想想,一位身形健硕的大汉。平日里挥舞起一百二十斤的大锤,耍得虎虎生风,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况且从日后这位大力士的表现来看,对于锤他居然是另一种用法。由此也不难怀疑,这位沧海君也是位人物。
就这样,张良找到了他所需要的那个人。接下来,便是算账的时候了。
绝路决路
前面已经说过,秦始皇自从一统天下,既为了彰显皇威也为了慑服各地,便展开了无休止的全国无限期免费游。而这,也正是张良的机会。
韩国破灭,秦人之过。身为秦皇,嬴政自然便是首罪。他张良无力对抗秦国,但是嬴政一人,他还是有着尝试的把握。因此,如若为韩报仇,嬴政便是很好的突破口。
按理说,始皇帝平日里高高在上,身居咸阳深宫之内。张良是绝对没有机会接近他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始皇帝他老人家开始全国免费游。
这便是绝佳的机会!
张良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决定在秦始皇的巡游路上直接下手,送他归西。
挑来选去,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张良将动手的地点选在了一个叫做博浪沙的地方。此地位于当时的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东南),是秦始皇的必经之路。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正赶上秦始皇第二次全国旅游。经过无限的观察思考,张良找来了那位大力士。既然决定刺秦,他就必须要做足准备。而很显然,力大无穷的壮士正是此次刺秦的关键之一。
在与张良的几番商讨之下,两人也是想出了刺秦的办法。前文说过,他用锤的方法很特别。那么,他是怎么用的呢?
答:用尽力气将一百二十斤的大锤子扔出去,来个远距离狙杀秦始皇。
各位没有看错,这位壮士着实是将大锤子当做铅球一样抛出去。这样做,不仅需要极大的力量,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精准度。
我们有理由想象,张良和大力士隐藏的地点,不可能距离秦始皇的座驾太近。否则的话,先不说是否能被察觉。距离过近,他们根本连撤离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在这里,我再次惊叹于这位壮士的神技。
其实也不难理解二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办法。那就是秦皇周围的大秦锐士一定是秦军中的绝对精锐。不仅数量居多,而且想必对于武术搏击那也是相当的精通。张良与大力士可能都会武功,尤其是大力士,很可能功夫还不低。
但是俗话说得好,双拳敌不过四手,好虎架不住群狼。两人就那样冲上去,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分分钟被壮烈。所以,二人选择了“扔铅球”。
可是问题来了,尽管秦始皇的车队庞大,行动速度迟缓,但是究竟哪一辆才是他的座驾?
因为按照礼仪规定,天子属车当为三十六乘。加之防备森严,这个问题根本无法确切把握。
如果大家都还记得的话,在多年前,有一个叫做荆轲的男人假借着献地图,差一点就此杀了秦始皇。而深知六国故地危险因素浓厚的秦始皇又怎么会没有防备。
张良自然也无法准确判断,但机会就这一次。纵然困难重重,也必须得下手。于是,张良与大力士早早地过来,埋伏在了这里。
果然,没过多久,当张良远远看到一支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规模宏大、戒备森严的车队向博浪沙处行走过来的时候。
他确定,是秦始皇的车队到达了。
那么,既然已经决定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隔空飞锤了!
仔细地看去,只见得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并且依照推测,君主的属车应该居中,因为只有中心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于是张良身边的大力士果断的出手了。只见他把大铁锤嗖的扔出去击中了那辆可信度最高的座驾。
当看到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成功的击中那辆座驾的时候,张良的一颗心也是提到了嗓子眼里。他不知道那里面,是否是秦皇嬴政。
短暂的惊慌过后,大秦的锐士已经发现了他们。并举起了戈矛冲了过来。
终于,张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大力士所击中的那辆仅仅是副车,真正的秦始皇根本不在那里。也就是说,他的刺秦失败了。
这一刻,面对秦军,他将在没有一丝刺杀秦皇的机会。
现在,秦军已经冲了过来。等待他们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就在这时,那位大力士冲着秦军冲了过去。他的目的很明显,拖住追兵,为张良制造撤退的机会,赢得逃跑的时间!
那一日过后,世间再无大力士。但幸运的是,张良成功的逃跑了。这一次刺杀惹得始皇帝震怒,下令全国严格搜查十天,务必抓住主谋。
而张良,迫于压力,便隐姓埋名,隐居到下邳(今江苏邳县)。
事实上,关于此次刺杀的记载,真的不是很多。我也想写的精彩,但抱歉的是,真的不知道。
这里面可以给读者留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张良是如何得知始皇帝会经过博浪沙?大力士是怎样在万人护卫下将铁锤扔了出去?张良又是如何逃走的等等。
其实,关于张良如何逃走的,我觉得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剧《楚汉传奇》里演的比较合理,那里的张良是通过地道掩藏,最后逃脱的。但不管如何,想象的空间还是异常广阔的。
好了,到此,张良已然刺杀过了。他差一点就可以报仇,但此时他的内心深处却产生了一丝丝的波动。看着大力士死去时,他的心里产生了莫名的悸动。
他不禁的会问自己,我这么做到底对不对?但随即,他便重新的确立了自己的目标,灭秦,无错。但秦不只与我有仇,与天下人也是如此。
秦法严苛、民不聊生。主上昏庸、倒行逆施。是的,我错了。想到自身的同时,便也想着天下。对,就是这样。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物有不可忘者,或有不可不忘者。
持枢立新行己之道
神秘的色彩不仅发生在刘邦的身上,而张良,自然也不例外。当张良想通了自己的作为后,上天似乎是派了一位高人前来点化。那一天,张良独自一人在下邳的古桥上静静入神。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人来到了他身边。
张良也没有多想,来往路人多了。但这些,他毫不在意。便转身继续自己的思考。
而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人家显然是不让张良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只见他脱掉自己的鞋扔到了桥下。见此情景、张良一愣,这还不算,只听那老人家说道:
“小子,去把我的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不可思议的看着老人,也没怎么着啊?但也没有多想,毕竟是一个老人,思索间,便已经把鞋子捡了回来。
当他刚要把鞋子还给老人的时候,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只听老人家又说道:
“给我穿上。”
而且还是命令的口吻。当时的张良血气方刚,刚刚刺秦失败,自己也正处于重新思索的阶段,心里难免烦躁。今日又来了个莫名其妙的老头儿,惹得张良真切的有一种打人的冲动。
但是,他忍住了,并很快的平息了这股怒气,弯身给老人家穿上了鞋子。老人家看了看,便径直离开了。而且一句话也没有说。
老人这一走,张良也是一阵好奇。他看向了远去的老人的背影。这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到这来“捉弄”我一番,便又一言不发的走了?正在思考的时候,老人又出现了。
只见他笑着対张良说:
“怒而终不发,躁而终能忍,孺子可教也。五天后清晨,到这里等我。”
说过后,老人再次径直离去了。这一次,看着老人消失的方向,
张良很是高兴。他怎会不知,此人,定然是一位高人。
就这样,五天在他焦急地等待中又短暂又漫长。终于,五天过去了。
当张良如约来到的时候,却是一下子愣在了桥上。因为老人早已等在那里,而且看样子很是生气。老人看了看发愣的张良。
“和我一个老头子约定,竟然来的还比我晚,五天后再来吧!”
说完后,老人拂袖而去。
张良哑然,看着老人,也只得原路返回。一晃儿五天又过去了,这一次,吸取了之前的教训。鸡刚刚打鸣张良便动身前往,本以为这一次他一定比老人要早。可谁成想,这一次,老人依旧早于他。老人略有些失望的对他说道:
“五天后再来!”
张良的内心深深的震动了一下,他只好回去在此等待。紧接着,又是一个五天过去了。这一次,当月亮刚刚接近中天时,张良便动身前往。
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比老人家早!他的心里沉吟着,因为前两次老人的行为给了他巨大的触动。
果然,当张良到的时候,老人家并没有到来。他暗自松了一口气。但仅仅过了一会儿,老人家便缓缓地出现了。这一次,当老人看到张良已经恭敬的站在那里等候,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才对嘛。”
月夜之下,只见老人家缓缓地拿出一卷竹简。在月光之下,那竹简似乎泛着光泽,闪闪动人。
“回去之后,仔细研读,凭借此书,十年可为帝王师!”
张良听过后,很是震惊。他恭敬的接过了竹简。而后恭敬的施了一礼。
“承蒙前辈相赠,不知前辈名讳,他日何以报答?”
听见张良的话后,只见老人摇了摇头,抚须而笑。
“十三年后你路过济北,那山下的的黄石便是我了。”
说完后便飘然离去。夜半,古桥边,流水潺潺,万籁俱静。只有张良一人愣愣的站在了那里。他抬头看向远方,那里是老人离去的方向。
而后他对着老人消失的方向,恭敬的行礼,良久方才起身。时间在沉思中流逝,不知不觉,东方渐白。看着手中的竹简,张良缓缓地打开了。当他短暂的览阅之后,内心再次不平静起来。
因为那书不是其他,正是那赫赫有名的《太公兵法》!
太公者,姜子牙是也。
如获至宝的张良理了理心情,也是就此离去。故事到这里,便告一段落了,这便是流传千古的杞上授书。
顺便提一下,在这之后十三年,张良真的在那里见到了一块黄石,并取回家中供奉起来,在张良去世后,还将那块石头一起合葬。
这是一个异常神秘的故事,而这也更为张良那儒雅飘逸运筹帷幄的形象增添了几分神话的色彩。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谁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没有这件事。
因此,我依旧愿意相信,这是存在的。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锥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游匿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经下邳桥怀张子房》李白
就这样,张良时常研读此书。而他本人,也是逐渐的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快,到了秦二世年间,天下大乱。而这个时候,张良自己也聚集了百余人的队伍,准备投奔名头很盛的楚王景驹。
而也正是在此时,刘邦与他相遇了。
期间还有个小插曲,张良所学的是太公兵法。但是怎奈身边的人无论张良怎样与之讨论,他们都不能理解。当张良与刘邦交谈时,试着运用太公兵法里的谋略。没想到刘邦很是欣赏与支持,还能够与张良探讨,这让张良更加大吃一惊。
那一句“沛公殆天授”也更加加深了他对刘邦的印象,张良隐约觉得,这个人不是那个景驹可以比得上的。
他从短暂的交谈里发现对面之人与自己性情相投,于是便打消了投奔景驹的念头,转而跟从刘邦。就这样,帝王师张良再次加入到了秦末风云之中。
太史公有言“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于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因此,在这乱世之中,张良,注定是一个仙风道骨般的“大能”人物。
那么,如前文所说,这里怎么又出现个楚王?
张良 子房
【本书目录】 《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十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
【下一章】 第十二章 陈王不再
【良心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