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内心世界一片荒芜,只想致永远的小镇青年。
关于记忆之中小镇的准确印象,在我三十多岁以后的生活里得以一点一点复原,但始终也无法窥得它的全貌。
那是在外面漂泊多年后回到小镇的第一年,在春天绵绵不绝的细雨里,我信步走在乱石铺满的青草地里疯狂地想找寻的一种记忆之中的感觉,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可能我过于敏感,或者早已今非昔比,所有一切都在时光的流逝之中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细微之处,更象是一种岁月的潜移默化。镇上的人们再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忙于耕种或者收割,现代化的机械已经可以高效地搞定一切。这使得人们早已从繁重的农事中得以解放,一时之间街头巷尾疯狂涌现出来的是装修精致的汉堡店和奶茶店,人们谈论着买房子和买保险也讨论着股票和理财产品的收益。这是不能逆转的事实,我心里清楚这一切,却也满怀着对于“从前慢”的惦念。
没过几年自己也随着风潮在离小镇不远之外的城郊买了一套新的住所,在未交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内心无比纠结是否要搬出小镇居住。一方面这里的确没有我生活的圈子了,周围的朋友似乎都在搬离小镇,为了工作为了教育或者只是为了看似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那感觉就象当年北漂时我住在帝都的城中村,眼见周围的同学一个接着一个撤离。我成天陷入慌乱之中的那些时光,皆因内心与小镇实实在在的疏离感,毕竟我已经离开了太久了,我在曾经陌生又熟悉的异乡城市里生活了太久,那是曾经逃离过的北上广,是悠然自在的重庆森林。虽也不断地从一个城市去往另一个,但它们都有我熟悉的大致相同的气息和节奏。虽它们中的任何一处都未曾让我产生过归宿感,但那些年轻时的经历如此真实又值得怀念。回来小镇后的我一直努力地想要融入的故乡,实际上不过是精神上的家园,而现实里,它与我的距离感竟是与日俱增的。
这些感觉曾确使我忧伤和难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纪的增长,后来我渐渐明白自己可能从未远离过这片出生的土地,我的思维里夹杂着挥之不去的浓重的印记,血液里也流淌着永恒的故乡情怀。一次又一次的若即若离换来一次又一次地无限贴近,那些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过程罢了。每个人对于乡土的眷恋都有自己的程度,我始终也无法捉摸出自己对它的感情究竟有多深厚?只怕是日积月累之下,不知不觉中竟也根深蒂固了。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和锻炼身体,我买了一辆山地车开始了小镇的骑行。意外的收获是见过了很多此前都未曾仔细瞧过的小镇风景。这些年因飞速发展而新修的的道路特别适合骑行,我因此喜欢上独自在河堤骑车时风吹过的自由和畅快,远处的山峦在雨后呈现出来的若隐若现的轮廓,亘古不变的青山绿水之中埋葬着自己的祖先和乡亲,烟雨凄迷落霞飞鸟之下独特的小镇意境,这些看似平凡的风景一旦形成画面进入脑海,某一瞬间比那些曾经旅行途中见过的名山大川更大气磅礴。这当然只是我的错觉,是感性浸入理性后产生的恍惚,我的内心似乎正在默默地接受着这样的自我欺骗,我与小镇的距离一度被拉近。
带上耳机独自绕着小镇周边骑行多数带有自省的色彩,那些日子内心是孤独的,大概源于对平静生活的恐惧。我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书抽出书架摆在书桌一遍又一遍翻阅,不断想寻求内心的平衡之法。一个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处世之法是我亟需的,虽漫长人生之路里,我可能从来也未曾真正领悟到半点。随之而来的却是骑行的速度越来越快,奇妙的是内心却反而慢慢安静下来。风景已经不再需要细细品味,童年记忆却一遍一遍地在内心重铸。年纪渐长才能慢慢和过去的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这儿到底还是不能与心灵割裂开来的土地。
那时我当然有许多的时间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不过一切看来似乎都毫无条理可言。那不过是一种懒散的状态,当你把闲适当成信仰你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了。这当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个人不能永远只与自己对话,把自己隔绝在自以为的世界之中。后来我读沈复的《浮生六记》,虽觉美妙却也感叹人生何其短暂,普通人的一生浮沉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记取的,更何况小镇的生活几乎千篇一律。如有幸得一佳人常伴左右,那吟风弄月也算快活雅致的一生,沈复自然是得到了,所以他无需波澜壮阔的一生。细品之下,又觉能把平淡的点滴过成诗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呢,谁能一辈子都在大风大浪里上下翻腾?虽心有不甘,但在当下的风平浪静之中,学会如何超然物外却是需要极高的智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是千古一遇的大文豪的苏东坡才有的豁达。
可能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小镇与我的距离,始终在岁月的长卷之中徐徐展开。这种距离或许是空间上的,或许是心灵上的-----你不可逃脱也无法回避。长大、远离、回归然后又再一次别离,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永恒轮回。谁又不曾这样呢?也许不久的将来,我终将会搬出我的小镇居住,我的生活仍旧一如既往的平淡如水。但又有什么关系?应该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仍然有“去得了”的远方和“回得去”的家乡,在我内心深处依然有向往的外面世界和归园田居的冲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