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听一节公开课,上课之前,授课老师将教学设计发给听课者,这是一节复习课,课题为:细胞呼吸。
粗看教学环节,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细看每一个教学过程的铺陈,问题也都设计得不错。除此之外,这份教学设计非常详尽,教师要说的每句话、要提的每个问题几乎都在上面,学生的每个回答也都有预设,甚至是齐答还是单独作答都有标注。
在课程进行中,我惊讶的发现,课堂的真实呈现和设计非常一致。这是否是师生事先演练的结果呢?可我观察到,师生并未有过演练,这是一节真实的课堂,却也是一节毫无惊喜的课堂。
我关注到这几个片段。
片段1:
教师提问:无氧呼吸无氧气参与,是否会有[H]积累?
被抽问到的学生回答说:有。
这个答案是出乎教师意料的,于是教师略提高了声量,继续问:有吗?
学生从教师的神情中意识到不妥,犹豫着改了答案:没有。
教师再问:究竟是有还是没有?!
学生赶紧说:没有。
这时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说:第二阶段应该是没有[H]积累的,因为和丙酮酸反应了。
教师很满意,给出答案:是的,没有积累。
然后跳入到下一环节。
可学生的认识是否随着这一串的追问而清晰了呢?我想并没有。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早已方寸太乱,他们猜测着教师想要的答案。答案由错到对,不是思维误区的转变,而是对教师心思揣摩的结果。如果教师可以略做停留,问问学生这样回答的原因,了解到他们认知误区究竟在哪里,然后将无氧呼吸的过程再简单呈现,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楚这一过程的物质变化。
片段2:
教师请学生上台写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学生将反应式两侧的水给约掉了。
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答案,于是教师将其更正,却没有给出原因解释。
这其实是一个学生常有的错误,他们疑惑:为何这一总反应式与化学方程式的规则不同?为何不能将相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给约掉?在疑惑的背后,是对生理过程理解的不深入。因此,不妨也问问:为何不能约掉总反应式两侧的水?在讨论中学生会明白,水参与反应的场所与生成水的场所是不一样的,细胞中的化学反应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这也正是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相比,其奇妙之处。
片段3:
教师问:如果用¹⁸O标记水,产物中哪种物质会出现放射性?如果标记氧气,结果怎样?
教师想用这问题引出有氧呼吸反应式中O元素的来源和去路。
学生的回答却出现两种情况:如果是短时间……如果是长时间……
学生的思维非常缜密,让人拍手叫绝。可是在教师的预设里是没有“如果在较长时间里,放射性同位素会出现在哪些物质中”这一回答的,于是教师没有追问为什么,而是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只划过刹那的光华就熄灭了。
这节课从其他方面来讲,仍然是一节很具有借鉴价值的课,遗憾在于课堂上既有学生真实问题的暴露,也有思维碰撞下的深层次交流,可惜教师心中只有教学设计的完成,所以并没能抓住这些临时的生成,上了一节完美的呈现教学预设的,却将学生遗忘在课堂外的课。
再联想到两个月前听过的特级教师赵广宇的一节课,看他在课堂上由一个问题出发,循循善诱,步步追问,不急不躁,在深层对话中发现学生问题,再解决学生问题。课堂有设计,却也很灵动。
由此我想到,有生命力的课堂,是会期待“惊喜”的课堂,是会有足够开放性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会与学生实现真正的对话。
如何实现课堂的开放性,获得惊喜呢?
我想,教师首先要有一份教学勇气和自我认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时,面对预设之外的情形时,我们会本能的慌乱,因为担心暴露出自己的缺陷,损坏我们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正是这份担心,使我们禁锢了自己,亦步亦趋,心中只惦记着教学设计,我们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思考。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了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说的那种困境:“他们远离学生,远离学科,将暴露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要增加课堂的开放性,我们需要先认同自己的不完美,敢于和学生真诚对话,获得开放课堂的勇气。
其次,教师需要持续的专业修炼,获得捕捉“惊喜”的敏感度。同样的教学情形,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闪光点或疑惑之处。他们会给以及时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将课堂、将思维巧妙地引向深处,体现“无招胜有招”的高妙,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感受到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的美妙。这份敏感度来自时间的积淀,更来自不断的反思。
再则,教师要眼中有“人”,有“学生”。我们的教学,不是以完成教学设计为目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的学生观会决定我们的课堂呈现。如果我们始终关注学生,我们就不会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视而不见,就会致力于启发他们的思考,将他们引向科学更广阔的天地,帮他们获得更高远的视野。
课堂,需要有精心细致的设计,也需要有对“惊喜”的期待。在那份期待中,我们和学生,彼此相望,开放心灵,真正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