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事业也蒸蒸日上,每天都在学习成长,可我发现她在一个点上却总是耿耿于怀。
这个点就是她的学历,初中没毕业。其实,我们都认为她这一点不但不是缺点,反而是励志故事中的闪光点。
1999年,初中没读完,16岁不到,她就只身一人去了深圳打工。当时的一个场景她记忆犹新,一天她正在车间里工作,突然组长跑过来跟她说检查童工的人来了,让她赶紧躲到厕所里去,于是,她就在厕所里躲了一个上午,这一年她每天的工资是10元,还要被扣除2元伙食费。
后来她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又来到武汉,夫妻两一起打拼,买房买车。2014年买完房之后手里只剩下500元,三个月之后新房里才摆上了电视机。
到了武汉她做过很多工作,最辛苦的是开餐馆,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都一个人做,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这个累的滋味。
最大的转折发生在三年前,那时候她关闭了餐馆,因为她找到了喜欢的工作——儿童教育。她到了一家幼儿园,从保育员做起,一个月工资只有1750元,之后不断学习,现在她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园长了,工资在一万以上。
这是华丽丽的人生啊,正是这么低的起点,才显得这条人生发展曲线的跳跃,我相信她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言归正传,这篇文章主要不是讲励志故事的,我要讨论的是:为什么她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她的焦虑除了学历,还有时隔多年拿起书本学习,始终觉得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和学历高的人。
从认知行为疗法来讲,她的核心信念是:**我不行、没有人喜欢我、我做不到、我不配
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科学和逻辑的角度。
话题从另外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是杨振宁,前段时间从卓克的讲述中我知道了他的伟大,他是最伟大的华人科学家,是仅次于牛顿、爱因斯坦的一批科学家。
我对杨振宁的印象,来自多年以前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他的一次演讲。我还清楚记得他演讲的主题是“物理之美”。
物理,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枯燥的实验么?怎么会跟美扯得上关系呢?
杨振宁说,物理中的公式和理论是美的,简洁、有力、对称、有效……这都是美。其中,对称这一点正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同时,他也反复强调,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也就是很高的审美能力。
杨振宁说的这一点在霍金那里也得到呼应。
霍金认为,科学就是一个精密逻辑的推导模型,我们的一切知识只不过是一个主观思想模型。
霍金做了一个表述,他说分配模型好坏,或者说建立模型的标准有4个:
- 第一,它是优雅的;
- 第二,不可任意调整,即精确的;
- 第三,可以通过预测加以检验;
- 第四,可以证伪,也就是可以最终被证明是错的;
你看,霍金将优雅作为思维模型的第一标准,这其中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真就是美”
科学是求真,科学就是推导出来的一个个思维模型,这些模型是美的,是优雅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好的思维模型和理论,如果不是美的,那么也不是真的。
好,下面回到正题,回到我们个人身上。
我们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因为我们觉得这部分自我是丑陋的,是见不得人的,别人是不喜欢的。
可实际情况呢?真实的自己最美,那个真实的你就是最美的你,因为那是真的,假的美丽只是虚幻。
卡尔·罗杰斯说:
我们只有彻底的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所变化,才能够超越自己的现有存在样式。那时,变化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发生。
是的,彻底接受自己真实的存在,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是至真、至美、至善。
本文仓促,我就不展开更多逻辑和案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