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怎么说都说不完的话题,只要家有小孩,你就会不自觉的想起这个话题、聊起这个话题、研究讨论这个话。因为你每天都要面对小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作业质量、课外兴趣、思想和认知等。你无法不去关注、不去想、不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学习成绩不好或成绩一般的孩子,你会倾注更多的心血、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不敢放松,因为放松一点,就会想到这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情,难道放松真的是对的吗?只要想到这一点,你就会抓紧。
教育分为很多方面,很多层次。有知识、技能、礼仪、是非观和看世界的方法等,也就是视野和格局。也有情感表达和爱的传递,比如同情心、同理心、尊重、合作等。这和知识、技能不一样,是一种思维训练和情感拓展。
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个更高的视野和格局去看世界、看未来、看问题,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能看到不一样的方向。一个只能考虑考试几分、下周考哪科、考不好会被骂、会被罚抄书的学生。另一个则是能放眼看世界,看到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学生。哪一个学生会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更加好奇的心,更容易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让自己努力去学习知识和技能?我想这应该是很好判断的。就算是不能百分百确定,能放眼看世界的学生,成长更快、更主动学习的几率怎么也是更大的吧。
小孩子的天性中,是靠玩耍、游戏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这是一种内在驱动的本能式的学习方式,它凭借大脑的最基本的运行方式。而内在的驱动力的产生,是某些事情或行为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大脑产生了快感和愉悦,从而让大脑上瘾,让身体不断的重复这种行为,这就是内在的驱动力的原理。视野和格局,是提升孩子的眼界,是让孩子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作用、本质和产生的更多的想象力。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本身。不是为学习知识、技能而学习,而是能理解知识技能的意义和本质。正是这种意义感、这种满足感,与游戏和玩耍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感从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同样分泌多巴胺,让大脑感觉愉悦和满足,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如果小孩子能放眼看世界,就会更多的了解世界的一切。这对他更早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会有促进作用。对树立理想、想象未来提供一个基本的基础,不至于连世界多大都不知道,都不会去思考。所谓“人一思考,上帝就紧张”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开始思考的小孩,才会是一个主动学习的小孩。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一个以摆脱贫穷、满足生存需求为目标的小孩;一个只能看到乡村、县城的小孩,他的人生奋斗的动力也就这么一点。一旦获得满足,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该做什么。为什么有暴发户这个名词,就是因为他们在解决了基本生理需求后,不知道人生怎么过才有意义了。因为从来没有放眼看过世界,不知道世界的丰富多彩、无穷无尽。
人一旦失去目标,就会失去动力,就会陷入迷茫,小孩也是一样。视野不宽,格局不大的小孩,思考的更多的可能是学习有什么用,知识能干什么,辛苦努力有什么好处。而不是自己要去探索丰富多彩的世界,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叫“爱”。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是个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与关系准则,是一种抚慰人心、具有温暖彼此的力量。是理解、包容、换位思考和同理心的基础。没有爱,将不懂得礼,也不懂孝,更加不懂仁、不懂得智、不懂得信。不懂合作,不动理解,不懂包容和宽恕。情感缺失,是个人品格和个性最大的缺位。一个无法表达爱、使用爱的小孩,只能是一个脱离与世界的人。所有的安全感、温暖感、积极感、被需要感都不会有。那么连基本的情感都无法满足的小孩,怎么可能去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更开心吗?
现在我们不会教孩子学会如何爱,而是教孩子如何计算利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得爱,不会爱。从而让小孩失去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失去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失去了感知世界和人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掌握再多,也不会使用,也没有机会去用。人始终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中国人从不缺乏爱,但从不去研究爱、不会主动爱,所以也就不懂得爱,不说爱。社会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社会了。我们不会再重新回到那种人与人斗的社会了,合作永远是社会的主旋律。一个会爱的孩子,生活将会更加温暖,更加阳光。就算是知识技能少一点,也不会影响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孩子的人生。
学会看世界、欣赏世界、爱世界,是最高级的技能,孩子有权利学会这些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