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cb74947a1c1406a6.png)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每次读到这句时,总会有一种失落感萦绕在心头,曲终声寂,人散了,又冷,又凄凉。
可是,回头望去,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我们还可以寄怀于江上那几排青山,在它们所显示的永恒生命之流里安息。因为,这世间始终有人在默默陪伴你。
世间有聚有散,有悲有喜,可总有永恒的青山,永恒的爱,让我们足以在一次次悲凉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
这句诗细细品味,余味悠长,它以其悠远缥缈的意境,不知惊艳了多少文人墨客,受到了无数人的赞誉。
我们喜爱这样的妙句,唐宋时期的名家大家自然也喜爱。
秦观在自己《临江仙》的末尾两句直接引用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句。
我们的大文豪苏轼也爱这句。
1072年,苏轼与张先同游西湖,雨后初晴,湖面上传来弹筝声,苏轼挥笔写下一首《江城子》。
其结尾有句:“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读来是不是很有几分相似的味道。
其实,这是一首“试帖诗”,也就是在考试中写的诗。
关于这首诗,《唐才子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
钱起是浙江湖州人,唐玄宗天宝三年,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天,他路过镇江,留宿一家客栈。
夜半时分,万籁俱寂,他趁着月色在院中散步,悠然自得。
忽然,听到墙外传来悠扬的吟诗声,声音若远若近。一个声音反复吟唱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循声推开院门,想要看看是什么人如此雅兴。谁知,门外只见地上月明如霜,却不见有人。
钱起心中疑惑,百思不得其解,顿觉毛骨悚然,难道有鬼,赶忙关上院门 ,跑回房中。
然而,那两句诗却久久在耳畔回荡……
待他来到京城,进入考场之后,见考试题目为《湘灵鼓瑟》,要求写一首五言律诗。
钱起知道题目出自屈原《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说得是湘江女神的故事。
钱起灵感大发,脑海里回想着舜帝与湘江女神美丽哀伤的爱情传说,湘江女神在江边鼓瑟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当即挥笔写下五韵十句。
当他洋洋洒洒写完前10句后,便陷入了沉思,最后两句卡住了,他左思右想也不知该怎样结尾。
忽然,他灵光乍现,想起了那晚,那句诗一直刻在脑海中,于是,他匆匆写下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当时的主考官是李暐,他翻阅试卷,吟诵良久,大加赞许:“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简直是神来之笔!”于是提笔将钱起以第一名录取。
钱起的知名度固然不如李白杜甫,但是,他的这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位列唐诗名句,可与李诗杜诗媲美。
钱起,字仲文,汉族,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
他早年历经数次考试,屡考屡败,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正如他自己所说,“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他考得白发丛生,但仍然没有放弃。
直到唐天宝十年,他终于考中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但钱起听后就不高兴了,然后嗤之以鼻道:“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也有人把钱跟刘长卿并列,可见其诗歌艺术是极为不简单的。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
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他少数作品感时伤乱,同情农民疾苦。以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有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c776e27f9a5b6e0e.jpeg)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钱起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
此诗既能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全诗通过曾听、客听、远近听、苍梧怨、水风悲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开头四句的意思是,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
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鼓:一作“拊”。 云和瑟:云和,古山名。
帝子: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空:一作“徒”。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开头两句,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的哀伤乐曲。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a8ef23bd53ec1bb.jpg)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中间四句的意思是,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
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金:指钟类乐器。 石:指磬类乐器。
杳冥:遥远的地方。
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来:一作“成”。
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中间开头两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71bb6203f9122cf5.jpg)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结尾四句的意思是,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
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人不见:点灵字。
江上数峰青:点湘字。
结尾前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
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
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
此联的妙处有: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种意外。
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
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
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1b26b140279155d.jpe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