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白眼狼”这个词。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为你操碎了心,你却一点不考虑我的感受,真是“白眼狼”!
老师们也私下里议论,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知道感恩,都是一群“白眼狼”!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白眼狼”?读完武志红的《越爱越孤独》我明白了,有那么多的“白眼狼”存在,是因为作为付出的一方我们的自恋幻觉在作怪。

所谓自恋幻觉,我在上一篇简文里说过自恋幻觉用个小公式概括就是:
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你就会得到C.
自恋的核心是,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
父母眼中的“白眼狼”,是父母付出后没有得到预期回报,从而对孩子产生的否定。父母的付出是A,孩子的表现是B,对孩子的否定“白眼狼”是C.
老师说学生是“白眼狼”,是老师对自己付出的A,与不成比例的收获,即学生表现B,产生的挫败感,对付出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从而对学生有了否定,就是C。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那些很愿意付出的人,譬如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求回报,我愿意这么做”。但是,如果深入到潜意识深处,就会发现这句话是虚伪的,他们其实在渴望回报。父母在为孩子做事情时,不是希望孩子孝顺,懂事,学习自觉,成绩好吗?老师为班级付出那么多,不也是希望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生表现好,成绩高吗?
这些其实都是父母和老师潜意识里的一种对回报的渴望。渴望回报本来也不是不好的事情,毕竟付出和回报的循环是人际关系不断深入的动力,关键是,付出者限定了对方回报的方式,你必须以我所渴望的B来给予回报,其他回报我都不想要。而且,付出者还从不诉说自己想要的B是什么,他们希望自己不必说出来,对方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但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付出者势必会失望,随即会发出信息C,他会用种种巧妙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让对方感觉,你做错了,你对不起他。太失望的情形下,付出者就会脱离一个关系, 而在脱离时,他感到绝望: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于是“白眼狼”一次就应运而生。
我是一个孩子妈妈,也是一位教师。以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自恋幻觉里。
当我付出很多辛苦的劳动,孩子没有给我想要的回报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对孩子有了打压和否定,认为她不值得我付出。于是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想不通为什么一件小事,我都要纠缠不休,觉得我在没事找事,无理取闹。
当我为班级付出很多,却发现学生依然如故时,我的内心更是崩溃的!多次冒出:算了吧,不管了。由他们去吧!似乎,我的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回报。
这份自恋幻觉,也是自己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如果说,让父母和老师不满意的孩子需要成长的话,我更需要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成长。
真正的爱与给予,都是为了促成分离,让孩子和学生成为他们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我理想中的样子。因为常有了这份警醒,我就不再纠结于孩子的B,学生的B,自恋幻觉中的C也就无从发出了。而我也能坦然面对家庭教育和学生教育中,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
承认并接纳孩子和学生的不完美,我才可能成长,孩子和我的学生也才可能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