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
曾子病重,把学生们叫来,说;“摆正我的脚,摆正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无底的深渊,好像行走在薄冰之上。’从今而后,我知道可以不必如此了,学生们啊。”
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注释】
暴:急躁
慢:怠放
辞:指言语
笾豆:礼器
【译】
曾子病重,孟敬子前来看望他并请问.曾子对孟敬子说:“鸟死时,叫声悲衰;人死时,说话善良。君子所珍贵的礼仪有三项:
第一:注重容貌,这样就避免了粗暴和懈怠;
第二:端正自己态度,这样就近乎信实可靠;
第三:注意谈吐,这样就避免了粗野和过失。
至于那些祭祀细节,自有专人负责。”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一段话是孟敬子请问曾子政治方面的问题,但是曾子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淡淡一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笾豆之事”,并不是单指祭祀,因为古代的祭祀活动,接见外宾的宴会等礼节,其实就是一项很严肃的政治工作。
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大夫的官职相当于现在国家的部长级领导,他来请问曾子,当然是想请教处理国家政事的方法,而在曾子看来,处理国家政事和作人来相比较,作人第一,处理国家政事第二;作人是本,处理国家政事是末。也就是说,作人合格了,则处理国家政事来就自然是公平、公正的,得心应手的,有条不紊的。因此,曾子把问题撇开了,只教他作君子的三条道理,其深刻意义就是:做事必先作人。而曾子说的“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是曾子明确的告诉孟敬子,先把人做好了,这是一个做领导人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问题。
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交言语,故三者相次而言也。人与人相接触的时候,首先是观察容貌,其次观察气色,而后则是在言语上进行交流。
这也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注重容貌、端正态度、注意谈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