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央视的《百家讲坛》的科教节目十分火。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
而在此之前,我像很多人那样,对三国的印象,更多是基于《三国演义》这一类的故事,受故事的影响,自己也有很多倾向性。比如,支持蜀国,尊崇刘关张,觉得诸葛亮就是神,是赵云的粉丝。
但在看了《品三国》之后,慢慢学会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历史当然不乏真性情,也有各式各样的情怀。但历史总归是复杂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人性并不能简单一刀切地归为善与恶;而任何事情的对与错,也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环境去分析。
脸谱化的曹操,是奸雄,是一个“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奸之徒。
但在《品三国》里,易中天用一件小事细节呈现了曹操的另一面——曹操的妻子因为和他吵架,一气之下捡包袱回娘家了。这算什么情况?!我曹孟德位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一个妇道人家居然跟我耍脾气?!还擅自跑路回娘家?!想来曹丞相应该勃然大怒吧。然而曹操实际上是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那样,多次地去找她:“老婆,你回来吧,好不好?”
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寻常百姓男女吵架,男方无论对错都只好低声下气先跟女方道歉的情景!
这个时候的曹操,不是什么奸雄,不是什么丞相,就是一个丈夫。
或者说,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终归也是他那个时代里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血有肉的一个具体的人。而不直接简单地按历史的功过评价打上一个标签,让他成为一个固化的历史标签形象。
黄仁宇这本《万历十五年》,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明朝这段历史,在制度的潜移默化之下,帝国的命运在冥冥中中早已成定局,而在其中挣扎的人物,最终也逃不开历史车轮的碾压。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
从大历史观去看,帝国王朝让人有一种“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感觉。
而个中的人物,他们的努力和挣扎,最终也不过是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泛起些许浪花便随波而去。但即便如此,《万历十五年》依旧向我们展示人性多面化之下的人物。
比如张居正。
他当然是一个改革家,改革税制,改革帝国行政管理,在诸多掣肘之下依旧做出了巨大的功绩。明朝虽然已无丞相,但作为首辅的张居然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事实上当朝皇帝也要对他恭恭敬敬。
对于这样一个力除弊政、锐意革新的政治家,张居正其实也做了不少假公济私的事。他在政策上要求各级官员节俭,而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相当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奢华。
这也是为什么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依然要对他追加惩罚的原因——这跟当初说好的不一样啊,我以为你可以立牌坊呢,没想到暗地里也是婊子啊!
张居正在一次回乡时甚至还让亲信戚继光排兵护送,这已经是十分过份的官兵私用了。
说到戚继光,也是一样。
我们都知道戚继光的抗倭功绩,组建戚家军,消灭明朝海患,可谓一代名将。
在历史的标签里,戚继光应该是和岳飞一样的人物。
但从另一方面看,戚继光也是一个政治投机者。当然,“投机”二字带有点贬义,但如果抛开道德情感因素,我们其实很难说这种“投机”是好是坏。比如,如果岳飞当初也懂得点“投机”,或许宋室江山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在比如海瑞。
清官海瑞,他当然是楷模。事实上,他楷模得让人可怕,作为一个至清至廉的形象,海瑞在历史上是被推崇的。
但实事求是地看的话,海瑞的全部所作所为就没有那么值得赞扬。因为客观点说,海瑞不过是忽略现实情况,刻意追求理想上的完美。他忽略制度政策上的问题,也不考虑人情世故地去推行自己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让大家为自己不现实不成熟的意愿买单。
在现实里他寸步难行,只能说海瑞精神可嘉。
我们要将海瑞作为榜样,但是我们不学习他......这真是尴尬。
每一个历史人物终归是有血有肉的,与时代有关,也与人性有关。用一个个标签去固化人物形象,只是画地为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