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0到1,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过程。就像一个生命的出现,是地球上各种物质经历了数亿年时间的打磨,孕育,变化才产生的,是从到有的一个变化过程。
学习某一样东西,某项技术同样如此,从无到有,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
最近阅读一本书,叫《金字塔原理》,里面讲述到将逻辑思维,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沟通表达,以及写作表达当中。
正常来说,我们大脑会自动将几种具有相似点的的事物连接起来,比如看到某人一夜暴富,就会联想到对方中了彩票,炒股赢钱了之类的想法。由一样东西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样东西,这个联想靠的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
里面讲到,不管是写文章,还是日常的沟通,要想对方能在短时间内,不费力地理解自己的意思,就需要按照大脑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语句,内容的排序,构思,加工,整合。因为大脑的逻辑思维就像金字塔一样,由上至下,由总结到各个分支,再由各个分支的总结到更小的分支。
比如说,你的文章标题是“绝大多数人都处在贫困中”。然后你要通过数据调查或是其他方式证明你的标题,其次解释说明什么原因造成了多数人处在贫困中。之后描述该采取哪些方法措施来改善,解决这样的现象。但我说的也仅仅是个框架而已,更多的还是要看细节。
这算是逻辑思维说明使用书。把逻辑思维的抽象概念,转换成金字塔的直观实物。总体框架由小到大,自上而下,即先阐述结论,再分支,再从各个分支里总结,再更加细致的划分,犹如一座金字塔。
虽然框架简单,但里面的信息量挺大,比如列出标题后,要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写序言,写各个分支的小标题,标题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起到什么作用?标题列出后,内容如何排布,彼此间的关联度,先后顺序如何安排等。
通过逻辑思维编排各个细节,再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紧密相连的整体。
就像一个完整的人是由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组成,而这些顺序并不是任意排布的。
才开始看到了一部分,书里干货确实挺多,自己也零零散散做了一些笔记。但真正实际操作后才知道,输入和输出并不是一回事。
输入主要使用眼睛,更多是停留在理解层面上,输出则需要大脑不停地思考,运转,将各个信息进一步加工,组织,连接起来,最后后才是1的输出。
从0内存,到不停的输入,直至1的输出,需要的真不止是时间和精力,还有方法,大脑的不停思考运转,尽管我自认为阅读期间自己也还是挺专注的,但等到1的输出时,发现“what!那是什么鬼”,算是半个1吗?。
将逻辑思维运用到文章中,看的轻巧,做的难。从0到1,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研究表明,人在学习一样新东西的过程中,大脑会长出新的神经组织,等到新的神经组织生长完成,至少需要3~4周的时间,而那个阶段仅仅是停在学会的水平上。
距离熟能生巧的1,还是需要不断地打磨,打磨,再打磨。从0到1本就不是那么轻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