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学OD工具方法,多学OD理论
中国人,向来崇尚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就是真理。转型教OD的老师,转型学OD学员,都是如此。
OD课程要想吸引人,必须上“干货”,方法和工具最好是学了就能用,用了后效果要立竿见影。
很多讲师,讲如何做(How),某个工具的方法、步骤和经验,未必讲清楚工具方法背后真正底层的理论是什么,只是拿出一个理论的结论,但是并不讲清楚理论出来的过程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理论,在什么情况下是有效的。
举例:市面上学习 阿里巴巴的六个盒子,华为的BLM业务领先模型,谷歌的ORK的好流行。因为中国人喜欢学习标杆企业,模仿抄作业是中国人是最擅长的。
但是你仔细分辨,讲师讲的到底是六个盒子的使用方法,还是讲六个盒子的底层理论。
我的判断,都是在讲工具,方法,因为理论没人听,工具学了就能回去用。
但是,但是,但是~~~
六个盒子,BLM,OKR,这些模型或工具,是在某个时期,在特定的企业的某个阶段,有效果,可以是参考性经验。
学了这些工具方法,你哪怕学的再好,拿到你的企业内,未必就见效果。
因为我们面对的企业,它所处的行业特性,目前外部环境的竞争程度,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目前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老板对人性的假设,组织特有的文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团队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和阿里巴巴,华为,谷歌不一样。
也许阿里巴巴用过BLM模型,但是效果不好,也许华为也用过六个盒子,没法落地。
脑中飘过一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怎么判断,你给出的某一OD工具方法或模型是适合这家企业?
首先你要学大量的模型理论,而不是1-2个模型,并且知道每个模型它适用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企业的时候和其想要解决的问题,你要在诸多模型中做挑选和匹配。
因为某一个再好的理论,它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好比,OD顾问是医生,你要先给病人诊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而不是妄想一个发炎药(一个模型或方法)治好所有病人的毛病,那不光治不好病,还会出人命。
那我们OD面对企业,如何能做到对症下药呢?
需要我们有诸多OD组织发展理论的打底,这样才有可能,我们面对各类企业,面对企业的各类问题,就选择甚至能设计各种工具方法(你从药房里找药,甚至生产药)。
好比,我们是学过牛顿力学的工程师。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发动机都是在应用层,飞机、汽车、拖拉机上的发动机是不一样。
市面上很少有老师会去讲理论,这是中国大学教育给我们留下的后遗症,觉得理论是枯燥且远离实践的。
有人反驳我说。有老师讲,六个盒子,7S,BLM这些组织模型,就是讲理论,但是听了真的没什么用处啊。(这个要讲清楚,可能我要专门写篇文章,其实他们既没讲好理论,也没讲好工具,纯粹的一个二手搬运工,学理论要看书学源头,不要学二手信息)
二、做OD,学理论为什么重要?
“没有什么比一套好理论更有用了”——库尔特·勒温(OD理论的源头,鼻祖)
我们好好理解一下,理论的价值。
理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公理,定律,定理,模型,假设等。
理论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知识,能够帮助人类去理解、解释复杂的世界,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人类掌握通用性,普适性的基础理论(OD组织发展各种理论、知识、模型),是为了我们更好去解释及指导我们应对复杂又多变的现实世界(复杂的,多样的,多变,具体的企业)。
我举5个例子,来什么说明理论的意义,理论对人类的作用:
牛顿力理论及公式,F=ma,F=Gm1m2/r²,解释了人类日常能感知到的,宏观层面各种力的现象:苹果为什么掉地上,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转,为什么拳头快打人会更疼,为什么上山比下山更累···
牛顿力学理论,抽象性、普遍性,但是能够复杂世界解释了关于力的千千万万现象,后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都因为牛顿的力学作为基础,开启了人类工业时代,实现了人类历史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
爱因斯坦能量守恒定律E=mc²,把世界上的各种物质和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本质上2者其实是一回事。相对论把人类带入了原子时代,开启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8个字,解释了地球40亿年无数生命的复杂的变化的生物现象。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个理论,是整个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高水平的理论的特征是通用性、适用性越强,解释的纷繁复杂的世界,覆盖面越广,那说明这个理论越好。
为什么“熵”这个概念,地位如此之高,因为“熵"解释了宇宙的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企业)从生到死的规律,时间空间维度何其之大,包罗万象。所以不仅用在物理学,在组织里面照样使用,所以任正非如此推崇”熵“,作为管理华为公司的一个重要基层假设。
OD组织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团队、组织的学问。
它的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是很多学科交叉的产物。od组织发展理论有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动力学,复杂科学,混沌理论,发展理论,文化,战略,商业······
以上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是深不见底,浩瀚无边,更何况OD组织发展理论是门交叉学科,岂不更让人望而生畏?
我面对这座OD组织发展理论的大山(应该是群山),我站在群山脚下,其实犹豫过,我要不要去攀登一座座理论的高山。
当然我还有其他2个选择,相对比较轻松。
路线1:学理论,但只专注某个OD某一领域,比如就文化,就战略,流程,架构,领导力,我只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已经很难了,已经很了不起。
路线2:在多领域发力,不过度学习理论层面,学工具方法层面,比如《怎么使用六个盒子做诊断》,《战略解码共创会》,《如何使用OKR》我相信某个主题的课程,市面上总有的。只要肯花钱花时间,认真学,找到实战的机会,打磨自己的技能,也有自己的在OD领域的立脚之处。
我因为受到黄健东老师的影响,我把这2条我以前打算走的路,都放弃了。
因为我坚信:
“管理学,组织理论有些基础理论,这种基础理论安全、可靠、精准,给人以巨大的启发思考。那些过于接近应用型的理论,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无法经受现实多样化、鲜活性的完整考验,只能算作有限情景的参考性经验”
所以我选择:做正确而难的事,学理论。
三、如何学习OD理论
学理论,性价比最高的方式肯定是看书。
提醒注意点:看书也要避坑。
首先:中国人写的书,98%以上都是二手信息的加工汇总,或者个人经验层的总结,并没有达到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水平。对国人自创的OD理论,都要谨慎,因为不够严谨,没有得到世界范围内同行的认可。
OD组织发展领域和管理学是2个亲戚,这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更多还是来自欧美,特别是美国。
但是看老外的书,也要避坑。
举例,德鲁克写的书,是不是经典理论书?
我的回答,不是,他是一个畅销管理书作者或咨询顾问,也许在中国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在国外。从专业的理论角度看,他不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的书不符合“经典理论书”。
所以大家谨慎,要学靠谱的理论,就少看流行书。科学理论不像手机电脑,越先讲越好。理论称为经典,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时间久,用的人多,后面不断有人持续在用,就说明这个理论是好理论。(所以看30年后的德鲁克的书,也许已经不流行了。但是50年后的马斯洛动机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还是被大家奉为经典。)
学习OD组织发展理论,最有效的方式是:看OD领域大师写的书。
找到OD领域哪些人是公认的大师,然后先去看他们的成名作。
比如
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XY理论》
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马奇与西蒙:《组织》
罗素·艾科夫:《优化设计 -如何化解企业明日的危机》
埃德加·沙因:《过程咨询》《组织心理学》《组织文化和领导力》
明兹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战略历程》
阿吉里斯:《行动学习》
W·沃纳·伯克:《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
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
德瑞拉·梅多斯:《系统之美》
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
张美恩:《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
杰伊·加尔布雷:《如何驾驭矩阵组织》
艾伦·布拉奇:《流程圣经:管理组织空白地带》
彼得·布洛克:《完美咨询:咨询顾问的圣经》
四、最后的话
下面这段话和图是在我以前的一篇《如何成为一名OD专业人士》摘取的。
市面上教和学的OD都很热闹,而学习OD理论的人,如右图:孤单影只。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告诫人类:“要进窄门,不要进宽门。宽门易进,所以人多,但必至灭亡,窄门里人少,方得永生。”
那请问你,在OD的路上,你选哪扇门,走哪条路?
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OD?
是一个会擅长使用工具方法的OD,还是真正懂理论,会设计工具方法的OD?
决定你将如何学习
不知道你的选择和答案是什么。
我是无比的坚定: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决定一棵树长多高,要看树根能扎多深。
学理论,耐得冬日寂寞,终见春日繁华。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系列文章推荐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一):《组织发展- OD与HR实践者指南》张美恩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五):《组织变革-理论和实践》·伯克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六):《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发展课》·伯克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11):《领导力与新科学》·惠特利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14):《组织文化和领导力》埃德加・沙因
OD组织发展必读经典书籍(15):《卓有成效的组织》明茨伯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