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沉思录》时,马可·奥勒留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时时想起:“你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早在九年前,我就开始模模糊糊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当这个问题问的次数多了,也就慢慢地变得频繁起来,原来只会一年问个两三次,现在则三天两头就问自己一次。
这样问的好处就是:对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基本不会因为情绪或者他人的影响而改动。不好的地方也有,当思考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时就会变得迷茫。
有思考的迷茫肯定是比混沌不堪的迷茫要好得多。
现在我每看一本书,我就会在想:这个作者他来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书,很容易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有的只是只言片语,有的是思考方式,有的是看问题的角度,有的则是生活的态度等等。无论是什么,一本或短或长的书看下来,我都会有想写些什么的冲动,也都会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往自己身上对照。我当然不是想变成别人眼中的自己,我只是想:如果是适应我的,那么我应该拿来不断地修正自己。
人无完人,这是肯定的,我也不会自大自狂到以为自己就是完美无缺的人。事实上,有缺陷的事物和人往往比百分百完美的事物或者人更有魅力,内心深处,我也是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这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吗?
不,应该不是。
书看得多了,这个世界也就慢慢地清晰起来。每天所见所遇的事,都在缓缓地变成我的特殊阅历。现在的我几乎不会去点评什么,因为每件事的角度不同,对错的答案虽然只有两个,但解释却是千变万化的。我要学会去总结些什么,甚至有时候把自己代入到相关的事件中,以自己的角度来看看如果是自己,那么事情会不会有另一种发展方向。
想得越多,总结得越多,我也就越不愿意再多说话。这不是在苛求完美或者变得自卑,而是觉得多说不如多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成果。
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开始和孩子讨论起来,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自然是不愿意我的孩子将来因为一些小的挫折就颓废,我也不希望他吃不了学习的苦,我更不希望他将来遇到一些不良习性时就被淹没。所以,我就会有意识地和他开始说些关于思考人生的简单哲学问题。
孩子正是求知若渴的年龄,现在的信息流通非常的方便,从网络上他可以了解到很多我都不了解的东西,因此我都会被他嘲笑,说我不了解他,以为他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傻瓜。他对国内时事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我,只是他不太懂得政治、市场与人心的问题。
只要平时散步他不和我说化学,我是非常乐意和他讨论关于时事的东西,虽然我的见解非常的浅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提点足够了,太深奥的东西他还接受不了,更多的东西也需要他自己亲自去观察、亲自去体验。
看着越来越帅气的孩子,我时时在想,莫非我来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他?因为他的到来,所以我痛下决定心改变自己这是事实,那么,我前半生的呢的经历,都是在为我后半生做铺垫吗?而我后半生还在很长,孩子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也只是我现阶段的目的,那么,我这一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现在是无解的,或许在将来我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现在让孩子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我想,他未来的路应该走得很好,而我现阶段所做的一切,也就不会是白白浪费了。
毕竟,做这件事,如果没有一点什么成绩,那就太失败了,而这样的失败代价太大了。
2018.6.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