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立国之初,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北汉主刘崇,心怀恢复汉室的壮志,却因自身实力有限,选择依附辽国,与辽联兵,企图在这乱世之中分得一杯羹。他多次兴兵攻打后周,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就此罢休,仍然在寻找着能够一举击垮后周的机会。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驾崩,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后周的朝堂和民间都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养子柴荣继位,是为世宗。柴荣虽然年轻,但胸怀大志,颇具雄才大略。然而,在这个权力交替的敏感时期,各方势力都在暗中窥视着新君的动静。
刘崇看到柴荣刚刚继位,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觉得新君初立,后周内部必定人心惶惶,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于是,他再次与辽勾结,企图联合辽军的力量,一举灭掉后周,实现自己的野心。
二月,刘崇亲自率领三万大军踏上了南征之路。他任命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同时,辽武定节度使杨兖也率领着万余骑兵前来会合。这支联军浩浩荡荡地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晋源镇)出发,途经团柏(今祁县东南)南下。一路上,他们的行军速度很快,不久便屯驻在梁侯驿(今沁县西北)。在这里,他们与后周军遭遇,并且在太平驿(今襄垣)大破后周军。初战告捷,让刘崇联军士气大振,他们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直趋潞州(今长治)。
消息传至后周朝廷,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对于是否要迎击北汉军,大臣们众说纷纭。许多大臣认为新君刚刚即位,根基未稳,此时不宜与北汉和辽联军正面交锋,应该先稳固国内局势,再做打算。然而,世宗柴荣却力排异议,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后周生死存亡的战争,如果此时退缩,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后患无穷。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亲征。
柴荣开始精心部署兵力。他首先命令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领士兵从磁州、固镇(今河北磁县、武安)西进,他们的任务是出其不意地绕到北汉军的后方,截断敌军的退路;又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领部队从晋州(今山西临汾)东北出发,从侧面攻击北汉军;河阳节度使刘词则率军殿后,作为当面阻击时的援兵;任命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等为先锋,率先奔赴泽州(今晋城)。同时,他还诏令各道招募民间骁勇善战之人从军作战。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由开封经怀州(今沁阳)北上,从正面迎击北汉军。
三月十八日,柴荣率领大军顺利进抵泽州。此时的刘崇,因为之前的几次胜利而变得骄傲轻敌。他并不知道柴荣已经亲率大军前来迎战,还沉浸在初战获胜的喜悦之中。他认为后周军队不过如此,于是在经过潞州时,竟然没有攻打潞州,而是挥军继续南进,想要迅速扩大战果。
十九日,北汉军在高平南猝然与后周前锋军相遇。战斗瞬间爆发,喊杀声震天动地。然而,这一次北汉军却没有那么幸运。由于他们轻敌冒进,对后周前锋军的实力估计不足,激战之后,北汉军失利,不得不退至高平南之巴公原(今山西晋城市高平市与泽州县交界处的巴公镇)重新列阵。
刘崇迅速调整了军队的部署,他亲自率领中军居中指挥,张元徽部位于东边,辽将杨兖率领的骑兵则位于西边,准备与后周军进行一场决战。此时,后周的后军还没有赶到战场,而柴荣也果断地命令军队列成三阵与北汉军对峙:白重赞等将领统领左军位于西边;樊爱能、何徽统领右军位于东边;向训、史彦超等率领精骑位于中间。同时,他还派遣将领率领军队直奔江猪岭(今山西长子西南),目的是截断北汉军的退路,使他们陷入绝境。
刘崇站在阵前,看着后周军队的阵容,他觉得后周军队人数较少,根本不足为惧。他自恃兵力众多,心中充满了傲慢与轻敌,甚至狂妄地宣称不需要辽军的帮助,自己也能够轻易获胜。杨兖心中却有些不安,他策马向前观望,只见后周军队阵容严整,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他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于是赶忙劝刘崇不可轻举妄动。然而,刘崇此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根本听不进杨兖的劝阻,执意要与后周军决战。
刘崇一声令下,命令左军张元徽率领骑兵向后周军的右翼发起猛攻。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张元徽的骑兵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向后周军的右翼。后周军的右翼将领樊爱能、何徽,本应坚守阵地,奋勇抵抗。可是,这两人却胆小怯懦,看到北汉军来势汹汹,竟然率领骑兵率先逃窜。他们这一逃,使得后周军右翼的步卒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有千余人直接投降了北汉军。
柴荣在阵中看到这种危急的情况,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此时不能稳住军心,这场战争必败无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亲自率领亲兵冒着敌人的箭矢和石块,冲向战场督战。这一举动,让后周的士兵们大为振奋,他们看到自己的君主如此英勇无畏,心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就在这关键时刻,宿卫将赵匡胤和张永德站了出来。他们深知局势的严重性,各自率领两千骑兵,从左右两翼奋勇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他挥舞着兵器,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张永德也毫不逊色,他率领的骑兵如同旋风一般席卷向敌军。与此同时,左军白重赞等将领也率领部下奋力作战。他们的英勇反击,迅速形成了对北汉军的夹击之势。
刘崇看到形势突然逆转,心中十分焦急。为了激励士气,他决定褒赏初战有功的骁将张元徽,命令他再次率军出战。张元徽得令后,毫不犹豫地再次冲入后周军阵。然而,这一次他却没有那么幸运。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他的马突然倒下,他也随之被后周军所杀。这一意外事件,让北汉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此时,南风正盛,这似乎是上天对后周军的眷顾。后周军乘着南风之势,左右驰突,士兵们越战越勇,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辽将杨兖看到北汉军逐渐陷入劣势,心中害怕,竟然不顾联军的情谊,畏战而逃。他这一逃,让北汉军的西侧防线瞬间崩溃。
北汉军在这种前后夹击、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开始大败。刘崇无奈之下,只能举起军旗招收残兵。他勉强聚集了万余残兵败将,被迫向后撤退,占据险要地势进行抵御。
傍晚时分,柴荣的后军刘词部终于抵达战场。这对于后周军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刘词率领军队毫不犹豫地与其他诸军会合,对北汉军发起了最后的合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北汉枢密使王廷嗣被斩杀。后周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高平。北汉军在这场战役中彻底崩溃,伤亡惨重,战场上到处都是他们遗弃的辎重、器械,数量多得无法计算。刘崇在慌乱之中,仅率领百余亲骑由雕窠岭(今高平西北)狼狈地逃回晋阳。
高平之战,是一场充满戏剧性和决定性的战役。刘崇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贸然出兵,在取得一点小胜利后就变得骄纵自大。在决战之时,他没有仔细观察敌军的虚实,最终导致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惨败。而世宗柴荣,在这场战役中指挥果断,他身先士卒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的部将们也奋力作战,最终后周军一举获胜。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柴荣在后周的统治地位,也对后周的发展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