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还是“电话联系”吧。

作者: 半边柚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6-27 12:57 被阅读0次

    01

    我已经好久没有拨通过朋友的号码了,也没有人郑重其事的给我打过几个电话。

    手机铃声响起的多数场景无非是快递来了,外卖来了,亦或是问我买房买车买保险,报班交钱学技术?

    近日来由于出行不便,我的快递变多。为了便于沟通,小区的快递小哥都与我互加了微信,电话又少了大半。

    微信联系已经占据了我的全部交往方式,无法判断语气的文字和断断续续的语音组成了我与朋友之间的连结。

    微信的聊天模式没有开场白,也没有结束语。随时可以开始,又随时可以结束。

    我已经习惯这样的方式很久了,也不觉得我需要与任何人郑重其事的打一通电话,毕竟实在表达不清楚的时候可以打微信语音啊。

    大概以前颇为熟悉的场景不常见了,以至于在电视里看见我都会觉得陌生。

    场景1:双方激动的喊着等等,我记一下你的号码...

    场景2:你给我打过来一下,我这里直接保存在通讯录...

    场景3:拿出一个电话本,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客户的电话...

    恍惚中发现,这些场景竟然不知不觉的消失在生活中了。

    02

    当下坐标:北京

    疫情在突然之间爆发,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刚刚恢复一丝生机的生活,又变成了<居家学习> <居家工作> <居家隔离>。

    北京迅速成为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像几个月前的武汉一样。身处其中,我也没有想象之中的恐惧感。

    只是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被打乱,每日的新闻充斥着增长的数字,熟知的区名升级为了高风险。

    (放心,我们也依然好好的生活着)

    疫情漩涡之外的人,就像当初我们看武汉一样,纷纷开始关心着我们。

    从前的我,没有在意过关心的方式和必要性,但在疫情爆发的那一瞬间却真的想要被特殊关心。

    好想一个人能郑重其事的给我打一通电话。

    实在是感叹世事难料,我才发了一条关于疫情通知的朋友圈。

    因为6月17日原本是我毕业的日子,偏偏也是这一天的凌晨发布了高校毕业生停止返校的通知。

    疫情的严重之态以及那条朋友圈,让联系不多的远方朋友微信传来了很多的关心,而所聊信息仅限于关心,不涉及其他。

    我们关于双方的生活信息都太有限了,对于双方的近况实际上是一无所知。

    微信里的关心和几句闲聊,又如何能概括几个月来每日的心情起伏呢?

    别说几个月了,连当下的复杂心情都表达不清吧。

    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依旧还是几千公里那么遥远,没有因为微信的连结而缩小一点,对方的声音都在记忆中模糊。

    这时候我开始在想,会不会通一个电话我们的心理距离就会更近一点呢?

    03

    作为一个95后,我习惯生长在一个信息时代。很早的接触网络,接触通讯工具,熟练使用QQ,微信。

    我们这帮年轻人<always online>,电话号码对我们来讲已经没那么必要了,我脑海中能够倒背如流的号码也是廖廖。

    无论是想要闲聊,还是要想要表示关心,好像一条微信消息就足够了。

    可能有时候想念太多,我们也顶多打一通语音或者视频,却没有再拨通过谁的电话。

    即使是在极度空闲的疫情之下,我也没有主动打过一通电话,也没有朋友拨通过我的号码。

    一通电话有那么重要吗?我从前一直觉得不重要。不用匆忙接起电话,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庆幸。

    我时常觉得父辈们打电话的方式太过啰嗦。

    “都21世纪了,怎么还老是打电话呢?一换手机,电话号码都要导半天。”

    可我爸爸一直扬言着我不懂,说电话有着特殊意义,却又不告诉我意义在哪(摊手)

    爸爸的朋友陆续在这些天打电话过来,问起北京疫情的状况,也关心的叮嘱了几句注意防护。

    (说完注意防护没话讲了吧,应该就要拜拜了)

    然而每一通电话都持续了将近20多分钟。

    最后双方还会留下一句,“电话联系”。

    这些天,每一通电话,我都认真在听。

    他们聊起了自己工作的近况,所在城市发生的新闻大事,父母的身体状况,孩子的现状...

    好像所有这几个月来发生的事,一通电话对方已经了然于胸了。

    接电话的人不是我,我却都能在脑海中大致描绘他们的生活图景,好像我们就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一通电话的魅力,也可以这么大。

    04

    因为打电话这件事,我和爸爸发生过争执。

    春节时,我邀请了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我从前一天开始就与他微信联系,告知时间地点。

    提前一天微信定下时间,提前发好定位。这没什么不妥吧,而且可以说确保万无一失。

    但爸爸却始终要求我给对方打个电话,我始终没打。明明已经表述的很清楚了,一个电话也显得太啰嗦了吧。

    临近午饭,我发着位置共享,等待着他的到来,始终没有打过电话。爸爸非常生气,一定要让我拨个电话过去。

    而由于这些年过于习惯这样的交往方式,其实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给人打电话了。

    更何况,我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

    我没问,他也没说。

    迫于爸爸的压力,我只能准备打语音,可语音电话都不能让他满意,我们僵持了好久。

    所有的长辈都扬言着要去朋友父母那里问他的号码,说要电话沟通。

    为了避免尴尬,我拨通了语音。

    我对于他们的干涉非常生气,表示出了我的极度不满,发生了争执。

    我爸:“一个电话代表着尊重,代表着你真诚的想要他来,这你都不懂吗?”

    我:“语音电话一样啊。我要是不想他来,我会主动发微信吗?”

    我爸:“那你怎么就不能主动打一个电话?这是两种概念。”

    “你以为是万无一失,当失去更多的时候你都无力挽回。”

    05

    时至今日,我才体会到这所谓的两种概念,以及我以为的“万无一失”。

    想想当日的场景,若是连一通语音电话都没有,可能伤害的是朋友之间的友谊。

    我现在想的是,幸好在那种情况下我至少拨通了语音。

    终于明白。

    在邀请很久不见的朋友时,打一通电话,坚定的告知,真诚的邀请。

    在对方需要关心时,打一通电话,问及对方的心情和生活现状。

    在朋友到达一个新的阶段时,打一通电话,表示郑重其事的祝福。

    在想念很久未联系的朋友时,打一通电话,拉近一下心理距离。

    这些都是电话的魅力,是其他聊天工具所无法替代的。

    结尾一句“电话联系”,才算得上一次完整沟通。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达,我们却在逐渐丧失着交往能力,不断打破交往规则。

    问及内心后,其实自己真正喜欢的交往方式还是“电话联系”。

    毕竟。

    一通电话只能联系一个人。

    多了会占线。

    若有心,还是鼓起勇气打个电话吧。

    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却也比微信满屏的表情包显得更亲近。

    那么,以后还是电话联系吧。

    (喜欢半边柚子的话,记得关注我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后还是“电话联系”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im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