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知掌上观文,用人若毫发不差
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彧别传》
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彧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彧別传〉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第十七章 三国之荀彧---识人知掌上观文,用人若毫发不差。荀彧除了运筹帷幄筹度钱粮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推荐人才,这点就是诸葛亮所不能比的了。当时,曹操的谋士戏志才死了(戏志才本人也是荀彧推荐的)。而曹操迎了献帝,荀彧需要退居二线处理朝政内务,虽然还是负责战略层面的谋划,但战术层面的谋划却出现断层,荀彧便马上推荐了郭嘉、荀攸。荀彧“内举不避亲”,向曹操说这位年齡比自己还大的侄子善于谋划,可随军出征,这才使曹操的征伐道路没有缓下来。后来,郭嘉果然施展其“鬼”一般的谋略。而荀攸,更成为了曹营新一代的谋主。
根据《彧别传》记载,基本上大魏第一代的要员都是荀彧推荐的,内政、部守、谋略,基本囊括了各个方面,而且这些人后来有哪个不是当世奇才、知名天下?荀文若的眼光实在独到,选人绝不徇私。他的下属希望拉关系让荀彧提拔一下,结果荀彧却用“选官是以才能来定”的言辞加以拒绝。
荀彧看自己人这么厉害,看敌人当然也是一样的。他对袁绍手下诸文武的批语可谓一矢中的。甚至对审配和许攸的矛盾也看的一淸二楚,连他们会怎样做都预料到了。结果审配果然不顾后果地治许攸家属的罪,而许攸也果然叛变,颜良、文丑也果然一战就败。荀彧这番“料亊如神”的话是在辩驳孔融的言论,再回看孔融对袁氏诸臣的溢美评论,两者高下立见。
帷幄理纷扰,运筹定时势
“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之争,必备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闲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第十七章 三国之荀彧---识人知掌上观文,用人若毫发不差。荀彧主要负责曹操战略层面上的谋划。前后二十年,算无遗策,对于大局的变化把握的非常精准。由于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是四战之地,兵家要冲。四面八方部是敌人。那么,对敌人是和是战?先消灭谁?则显得尤为重要。而毎一次,荀彧给出的建议都是非常正确的。曹操被吕布偷袭了兖州之后迅速回军,经过一轮战斗,双方疆持,大部分的兖州仍然在吕布手中,这时精明如曹操竟然也头脑发热,不想再和吕布缠斗,想趁陶谦刚死向东再次攻徐州,荀彧则认为这样做是极为危险的亊情,其不利有三:一、少留兵则需要动用民力,无法抵抗吕布,多留兵则无法攻打徐州。二、徐州已收割庄稼,粮食充足。必然采取坚壁淸野政策,不容易攻打。三、倘若徐州无法攻下,吕布趁虚连仅余三城都攻陷,那曹操就无家可归了。荀彧除了说出危害,还鼓励曹操继续和吕布争持,他认为曹操之所以想放弃和吕布争充州,是被困难所蒙蔽,于是便分析:目前已经打败了薛兰和李封,如果分兵攻打陈宮,必然使宫不敢西进,就可趁机收割庄稼,积蓄稂食,一举打败吕布。曹操最终采纳荀彧意见,没有再去动徐州。而是专心致志经营兖州,最终赶跑吕布,巩固了自已的根据地。
曹操迎了汉献帝后,袁绍便来信威胁曹操,曹操一时间又混乱了起来。由于董卓的残余势力自相击破,长安实际已归曹操,于是便和韩遂、马腾等西凉铁骑接壤。这使曹操惧怕袁绍结连韩马,甚至西蜀,把自己整个包围在内。甚至说出自己兖、豫两个州怎么抵抗天下的六分之五的话,荀彧则断定韩马暂时还动不了,更别说西蜀了,只要找钟繇镇守西方,并安抚他们,就轻易解决了。从而使曹操吃了定心丸,专心对付东边的敌人。
在官渡之战的中后期,曹操越打越艰难,粮食殆尽。君臣都呈现放弃状,曹操便来信请教荀彧,荀彧根据自己对袁氏诸臣的分析,认为曹操守住扼要己经半年,袁军那一方其实也己经势穷力竭,现在就看谁能坚持住,只要多撑一会,袁军必然有变。果然没过多久便发生了许攸倒戈出卖情报的事件,使曹操最终得以扭转劣势,摧垮强敌。
曹操一统中原,经过多年准备,便欲和带甲十余万的刘表开战,然而荀彧却认为刘表势力虽大,但实际上由于北方己被统一,士气先自低落。可以用急行军的方式,减小战争规模。果然军队还没到,刘表忧亡,下属蔡瑁、蒯越等一个劲地要投降,曹操拿下荆州基本上是兵不血刃。
综上所述,曹操的几次大型战略行动,都是采纳了荀彧的意见。而当敌人众多时,曹操自己常常也会失误,荀彧都能够加以纠正,使曹操不会像其他诸侯那样走上歪路。
罢寝九州议,君臣初现隙
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彧别传》
太祖拔邺,领冀州牧。或说太祖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天下未易图也。愿……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第十七章 三国之荀彧---识人知掌上观文,用人若毫发不差。曹操攻灭袁绍,吞并河北后便大封功臣。荀彧功劳最高,曹操欲表他当三公之职,和自己平起平坐,荀彧却以自己没有随军,无野战的功劳为由谦让了,而且辞封的决心很大,竟达十几次,甚至不把曹操的表上奏汉献帝。事情真的只是荀彧谦虚辞让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这时的曹操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和董卓拼命的那个毛头小子了,他想的是逐步将汉室江山纳入囊中,这点不可能不为荀彧所察觉。荀彧,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忠君爱国,心里对汉朝的感情和诸葛亮他们没有什么两样,想的是如何扶汉。然而时至今日,曹操已经扫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自以为可以夺取天下,改朝换代。因此,君臣不再同心。
曹操既有此意,聪明的臣下当然懂得如何做了,于是便有人建议将汉朝十二州恢复至古代的九州。这样一来位居河北重地的冀州所管辖的郡就会突然多起来,而获得最大实利的人就是刚刚担任冀州牧的曹操。这个建议者史上用了个“或”字,就是不知道是谁,不过论其行事为人,估计当为董昭之流。这样的举措,当然遭到荀彧的坚决反对,恐怕曹操也没料到荀彧这样,只是一时作罢,但君臣的矛盾便开始了。
曹操认识到荀彧并非纯粹帮助自已,最大的意图还是要中兴汉室。于是曹操开始采取—系列措施,先是欲表荀彧为万岁亭侯,赐其爵位;后又欲表荀彧为三公之职,升迁其职;最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荀彧的儿子,这些,既是为了拉拢荀彧,也是逼荀彧表态。结果荀彧除了三公之职拒而不受外,答应了结亲,也接受了爵位,算是对曹操的一种妥协。
陨身表已志,孙刘同叹息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魏氏春秋》
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献帝春秋》
—时的妥协并不能解决问题,曹操封公称王的道路是不会被任何人阻止的。赤壁兵败,不但没有抑制曹操的野心,反而使曹操觉得统一天下己经没有可能,在自己有限的余生,倒不如加快封公称王的步伐。于是在董昭的建议下,群臣开始准备酝酿表奏曹操为魏公的好戏。然而心中视自己为汉臣的荀彧却绝不能接受此事。他要以一己之力,为大汉力挽狂澜。
荀彧做到了,曹操确实暂时停止了步伐。但曹操绝对不会罢休,同年,曹操趁征讨孙权的机会,破例让荀彧离开许都过来前线劳军,不久荀彧得病,忧虑身亡。第二年,曹操就当上魏公了。《三国志》没有记载荀彧死因,只是简单地说他死于过度忧虑。然而《魏氏春秋》就说曹操发了个空的食盒给荀彧,以示“年寿已尽、食禄成空”之意,会意的荀彧概叹:“生死如一梦,成敗转头空。”便服毒自杀,《三国演义》亦采纳这一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