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也是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尝试做出回答的问题。这本书已经译成20多国文字,在全世界内公开发行,你一定早就已经听说过这本书,如果还没有来的及读,就和我一起来试着探讨一下这本“旷世奇作”吧。
首先我想先给这本书定一个基调,这本书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作者在不到500页的篇幅里从新石器时代写到了人类21世纪的科技革命,不得不承认,其中缺乏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叙述和解说,说是简史,恐怕连“极简宏观史”都算不上。虽然作者并没有重点对一些细枝末节进行生动的描写,但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表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法则的通透,对人生的彻悟。
霍金在《时间简史》说,什么是科学,一是具有实证性,二是具有证伪性。而赫拉利在从多学科角度解读历史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从社会学角度说人类的团体只要在150人以内就能仅仅依靠人际关系而运转起来。但是赫拉利并没有指出这150人是怎么得出的?社会学做了什么试验?而参与试验的样本又是什么?结论中的150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所以本书称不上是一本理论严谨的“历史科学".康德说,哲学是生活的一般性真理。所以我愿意说这本书是一本“历史哲学“。
在全书中,赫拉利利用自己的博学和生动的笔触,把人类200万年的进化发展明确地整理出一条线索:
1、认知革命让我们从普通动物变成行星霸主;
2、农业革命让我们定居,并且发展出国家、族群这样的想象共同体;
3、科学革命让我们开足马力发展,把所有赌注都下在明天的需求新增长;
而在三次革命之外,金钱和资本主义把整个世界黏合在一起,所有人的命运从此密不可分,成为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从头到尾,作者写每个章节都有一种嘲讽和批判的语气,一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嘲讽,二是对智人不负责任、贪得无厌的批判。这不是作者在哗众取宠,而是作者真真正正拥有一种“看众生”的人生格局。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拙以为,观己者为逐利,旨在寻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大多数人是这样的。“看天地”是为求知,毕生追求真知,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看众生”是为至善,博学而不专才,有很强的同理心,参透人生,追求社会的福祉。这三层格局层层递进,我们普通人也不必一步求“众生”,只要能不局限现有格局就足够了。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格局,作者才能从上帝视角看到“农业革命的骗局“,告诉我们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永久性的改变了人类的行为。人类自以为从狩猎采集生活中脱离出来,却哪里知道被彻底地束缚在了田边。农耕时代最让人类引以为傲的人口剧增,其实不过是一种生活质量低下的苟延残喘。
我想起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写过一本小说《堂吉诃德》,其中也是给读者以上帝视角去看待主人公唐吉诃德的一系列行为。不管是唐吉诃德对骑士的执着追求,还是临死前的大彻大悟,读者都能提前知道结果,但却无能为力。而主人公每一次自以为是的改变,自以为是的觉悟,都改变不了结果。这种感觉就是荒诞不经,是嘲讽更是一种悲哀。哀其不幸,怜其愚昧。
在这本书的最后,赫拉利对人类的未来表达出了相当程度的悲观。科技和资本主义的结合,使得人类针对自身的改造变得势不可挡。于是,耗费上千年时光,虚掷了无数生命得来的平等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人类不会被危机打败,最可能的是我们自己打败自己。我们正处于从动物变成上帝的关口,等到真正成为上帝,代价或许就是自我毁灭。那怎么解决这种威胁呢?作者给出的方案是:向佛教学习,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说唐突其实并不唐突,人类高速发展是因为“欲求不满”,误入歧途也是因为“欲求不满”。佛家讲,欲在心,所以劝诫诸位还是少看综艺,多诵几遍《大悲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