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讯息历史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一之赵国雄起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一之赵国雄起

作者: YOYO情感小哈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11:16 被阅读25次

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一之赵国雄起

作者:轻舟

嬴稷(秦昭王)即位时差不多二十岁了,说起来也不小了。但问题是,这么多年他一直在燕国旅游,刚回到秦国,啥都不熟悉,谁也不认识,两眼一抹黑。更谈不上有什么威望了,在他的文臣武将眼中,这就是一毛头小伙子。所以,总体上说,这时候的秦国可以算是处在主少国疑的状态。

但幸好有他妈在。

他妈芈大妈平时不吭不哈的,要是秦武王没死或者有儿子,她在历史上估计也就是个芈大妈了。但王位突然落在她儿子头上,他摇身一变成了宣太后,要是隔一般女人身上,可能也得发蒙。

但幸好她有兄弟们。

宣太后异父弟为穰侯魏冉,同父弟为华阳君芈戎;除了嬴稷,她还有两个儿子,高陵君嬴悝、泾阳君嬴芾。据说,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在当时合称四贵,很是厉害。

四贵中最厉害的是魏冉,从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死后,本来还有其它公子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但魏冉却独力扶立嬴稷即位,之后被任命为将军,守卫咸阳。后来,秦惠王的其它儿子公子壮、公子雍联系诸公子阴谋作乱,被魏冉全部诛杀;甚至秦武王的亲妈惠文后也被他杀掉了。

所以,嬴稷即位后,便由宣太后主政,魏冉辅助。太后一族,权倾朝野。

就在这个时候,东边的赵国也在忙着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

1、向死而生的赵国

赵国自赵籍封候开始,算是正式立国。同为三晋之国,除了国土大点,它比韩国好不了多少,这么多年,一直埋头苦干,也没干出个什么来,反倒时不时的被秦、齐、魏给修理一顿。可以说是憋了一肚子火,一直到现在。

唉,没办法,谁让他的地盘不产粮呢。

更闹心的是,就在他的心腹之地,有个叫中山的小国,怎么弄都弄不死它,弄到最后,这东西还跟着其它诸侯国一起称了王。天天看着这块嘴边的肉,就是吃不到。

一直到赵武灵王赵雍即位,赵国终于走到了生死边缘。

因为赵武灵王是谥号,他活着的时候并未称王,所以我们还是叫他的名字赵雍吧。

当年赵雍他爹赵肃侯在位的时候,也是魏国开始衰落的时候,赵国就动不动就去摸一把魏国,把魏国折腾的够呛,这让魏惠王挺生气。可生气归生气,他也奈何不了赵国。

但我打不过你,我耗死你!魏惠王终于等到了赵肃侯归天,而他准备即位的儿子赵雍也才十几岁。

好了,机会来了!魏惠王马上联合了楚、秦、燕、齐四国,各派精兵前去奔丧。这哪是奔丧,分明就是吃肉来了。

但年少的赵雍也不示弱。他娘舅老子的,谁怕谁呀!马上下令全国戒严,边境各郡严阵以待。同时又贿赂越国,使其攻楚;贿赂戎狄之国楼烦,使其攻燕。这样一来,也就只有秦、魏、齐三国了。同时他又拉拢了韩、宋两国为自己摇旗呐喊,形成3V3的格局,不管那两国能出多少力,至少把势造起来了。

什么叫办法?这就叫办法!找准敌人弱点,攻其所必救。

这一套下来,那五国联军就抓瞎了,只好打消了吃肉的念头,规规矩矩的把葬礼参加完,放下礼物走人了。

赵雍即位这些年来,采取的政策其实很简单: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他先是缓和了和魏国的关系;然后迎娶韩女为夫人,以此加强和韩国的关系;并且在五国相王时不立王号,自降为君,以此来避免和齐、楚交恶。

他极力和其它国家搞好关系,是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赵国,如果继续南下参与争霸,极有可能会在这场混战中被搅成碎片。所以,他收回南下的脚,将屁股坐在了北边的胡地上。

胡人只是一个统称,具体来说,包括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空同、义渠还有中山等等。由于赵国处于游牧和农耕的分界之处,自晋国开始,在向北的扩张中就不断的接纳和融合这些民族,因此到现在的赵国,国民中有相当多的胡人和胡人后裔,国民对胡人也并不排斥,赵国的高官中也不乏胡人的身影。

但胡汉杂居也产生了问题,因为生存方式的区别导致了政治理念的分歧。更严重的是,分歧的政治理念通过北边的代郡和南边的邯郸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派系。代郡一派的官员具有胡人血统或戎狄背景;而邯郸一派则是自诩为华夏正统。

坑爹的是,代郡是以前的代国,和邯郸之间隔了个中山国,因此当年赵襄子(赵无恤)虽然灭了代国,但对代郡的管控并不给力。说得严重点,赵国有可能会因此一分为二。

中山国之于赵国,就像一句俚语里说的:癞蛤蟆趴在脚面上,不咬人也膈应人。

而他赵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同时做到两点:在形式上灭掉中山国;在根源上消除胡汉隔阂。

2、易胡服,习骑射

与胡人连年的战争和商业交流,使赵国形成了迥异于中原的文化风格。比如,赵国在和胡人的战争中,较早的组织起了专门的骑兵。

中原的战争以战车和步兵为主,尤其是到了现在,步兵的组织已经十分完善了,并且也有了一小部分专门的骑兵。但是,受骑术训练、战马饲养、服饰装备、马上武器以及骑兵战术等等的局限性,骑兵在此时的作用其实很有限。

就连孙膑提出的骑兵十利,也不过是一些诸如追击、迂回、断粮道、击虚、掠夺等等的辅助性功能。

但胡人的骑兵就牛逼了:骑射。可谓是“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在那个年代,几乎就是一支新型的快速反应部队。如果把这样一支军队,投入到以车、步兵为主的中原战场,简直就是虎入羊群。

于是,赵雍动起了改军制,习骑射的心思。

但赵雍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蛮干。虽然他是赵国的君主,但他并没有马上就下令改革,而是先树典型。只不过,这个典型,是他自己。

就在秦武王举鼎作死的那一年,他亲率为数不多的骑兵进攻中山国,先大败中山国主力,然后由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如入无人之境,直达北边的代郡。

这还不算,他又到率军直入楼烦和林胡境内,向西折向黄河,登上黄华之巅。此行往复之间,与胡人接战无数,无一败绩。

他亲自用实际行动告诉国人:给我一支骑兵,我能撬动地球……哦不,我将纵横天下,再无敌手。

就在黄华之巅,他对他的相国肥义(胡人)商议,决定让国人穿胡服,练骑射。他说的很有气势:这个事情,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必须要这样做,只有如此,赵国才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

回去之后,他开始颁布命令,并且带头穿起了胡服。

很多人对胡服骑射中的“着胡服”有疑问,难道汉人打仗时也穿长袍大袖的衣服么?

联系到兵马俑和一些画像,我们可以相信,汉人打仗也是短衣紧袖。或许与胡服会有形式上的差异(比如胡服的窄袖交领右衽),但在短小利落这方面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当然,在穿脱的方便性上或许胡服有它的优势。

所以,我猜想所谓胡服骑射只是整套改革的一个统称。在其内容上,我相信应该还包括诸如礼仪、风俗以及制度等方面。而着胡服,或许是表达其改革决心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因为改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胡服骑射这件事,胡人血统的肥义等人是当然的赞同者,但来自于赵雍亲族的公子成等人,却是当然的反对者。

公子成是赵雍的叔叔,看到自己这个侄子这么淘气,气得他干脆装病不上朝了。

赵雍知道他这亲叔叔在想什么,但他更知道现在所有以华夏正统的汉人都在盯着他这叔叔。所以,他派人去劝他叔叔,说您是我亲叔,不能跟我打擂台。我这边在推行法令,结果就您不执行,你让别人怎么看我?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搞这事必须得借助您的榜样来完成,无论如何您得帮我。

公子成倒也讲理,就说中央之国是在圣贤的教导之下,用礼乐仪制来让远方的国家臣服。现在你小子却反其道而行,跑去学习夷人,这不是舍近求远,胡搞乱搞嘛。

赵雍无奈,只好亲自登门解释,说现实点吧亲叔,咱们赵国这地儿,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又与秦、韩两国接壤,可谓是四战之地,要是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怎么能与这些强邻为敌呢?先前中山小国依仗齐国,差点把咱赵国搞没了,这事我爹可是深以为耻的。现在我搞胡服骑射,就是要不择手段来抵御四邻之兵,来报中山之仇。但叔叔您却是为了因循守旧,已经忘了赵国的奇耻大辱啊。就这一条,我对您就很失望。

公子成一听,得,忘记国耻这帽子我可不戴。于是欣然从命。赵雍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自此,赵雍正式下达了易胡服、习骑射的命令。而国内的其它贵族看到公子成都服软了,自然也无话可说。

3、纵横吧,骑兵

赵雍建立骑兵精锐部队,估计参考了吴起建魏武卒的一些经验。他利用考核来严控进入骑兵部队的人员素质,然后招募了大量有骑射经验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部队去。更重要的是,这支新成立的骑兵精锐指挥权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然后,他通过打造骑兵的机会,对国内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顿,清除了不少贵族,引入了很多善战之士。

另外,在那个时代打造一个骑兵是一项重大工程。首先给骑兵的是贵族待遇,军事将领的提拔也多从骑兵中产生。然后一个骑兵要有两匹马,还要有弓、箭、长刀、短刀、帐篷以及大量的皮制品等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养殖场和生产车间来制造,并且还要有专门的维护和服务人员。并且由此又形成了大量的上下游行业,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所以,那几年,赵国的GDP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公元前306年,赵雍率军攻打中山国,兵抵宁葭(河北获鹿北),兵锋直指中山国都城灵寿(河北平山);然后向西攻打胡人,直至榆中,打得林胡王献马求和。

同年,楚国灭了越国,中原各国惊惧,纷纷联赵抗楚,而楚国也想联赵夹击四国。赵雍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以坚四国抗楚决心;又派王贲出使楚国,允诺南北夹击共取中原。又命代相赵固主持胡人部落事务,召集胡兵。

次年,赵雍再攻中山,夺取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城、石邑、封崐龙、东垣。中山国只好献出四城求和。不过别被这么多地名给唬住了,一个乡还能有十几个村子呢。

自此,赵国精骑闻名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十一之赵国雄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yy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