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的归程和远行的人
去年新课上完的时候,其他几个班直接开始上古诗文诵读单元,我们班为了更有“年味儿”,开始了第一单元“民俗”的学习。这次再开学,我们班和其他班的上课内容就只能相反了。昨天上了半篇《采薇》,今天我们把不能做操的特殊大课间连起来,一鼓作气上完《采薇》和《送元二使安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0228/d3234ec8a899dbb5.jpg)
在古诗文诵读单元,我们班是有很大优势的:孩子们之前就读背过其中的不少篇,在课前就可以对答如流,所以朗诵正音只要盯着几个待进生,不用大面积核查,课堂上的背诵也可以直接改成默写;孩子们课外积累量够大,在翻译诗文、体会感情环节会快得多。所以,在古诗的学习中,我们坚持多练读、学会适当记笔记,在保证学生掌握程度,把作业和练习尽量留在课内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们居然还够见缝插针地玩玩飞花令,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好机会。
最近为了上好古诗,我开始看夏昆老师的《中国最美的语文》,试图学习他从浅入深、诗意的赏析风格。在今天上课时,我们抓住《采薇》中的“昔”“今”景色区别,去理解“我”的心理历程,去感悟风雪中一个归人“行路迟迟,载渴载饥”的伤悲;抓住《送元二使安西》中与好友即将相隔三千多公里,车远马遥的再难相见,去读好“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孩子们倒是很配合,感悟力很强,不知道他们能不能适应这种赏析式的上课风格呢?
其实,这样的课堂我虽然自认为侃侃而谈,讲出了诗意的美感,但依旧不是我理想中的课堂。真正美好的课堂,大概是学生不再是我课堂的配合者,而是换作他们站在聚光灯下,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今天在复习旧知的时候,我请孩子们站起来聊聊自己所知道的《诗经》,宇昕、郭豪、小楷等同学纷纷站起来,跟我们介绍了《诗经》的构成、地位等基本知识。祚熙倾听完了所有人的发言后,才举手站起来做了补充,告诉大家《诗经》中“风、雅、颂”的不同构成。这孩子从一开始的只顾着“我要说”,变成学会“听人说”,开始注意给朋辈留发言的机会,这是一种我相当欣赏的成长姿态。
今天默写《采薇》的时候,孩子们速度很快,不一会儿,来要求批改的人就排成了长龙,正确率也比以往要高。书宇这次最让我惊喜,往前默写都写不成行的他,今天全首《采薇》默下来只错了一个字。看着眼睛总是亮晶晶的书宇,要不是他已经变成了个大男孩,我真想给他一个热情的大抱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