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周的读图策略,继续听老师的分析讲解,老师认为读图策略过于狭隘,本周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关于视觉素养的学习,这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内容。它与文字阅读有一定区别,是基于图像(如海报、画册)、视频(如广告、影视剧)形成的认知与理解。百度百科上关于“视觉素养”的解读有这样一段话——
视觉素养是“读图时代”下的大众基本素养。如今,对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因此,视觉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国民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人们与生俱来而具备的是“看的能力”,而不是“看懂的能力”;能够“看”,却未必能够“看得懂”、“看得好”! 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看见”只是见到事物的表象,是“识器”,而“看懂”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问道”。“看懂”是一种知性活动和理解过程,要比 “看见”难得多:需要拨开表象迷雾,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许多的内在关联,便是一种基本的视觉素养能力。
的确,我们本身就有“看见”的能力,但“看见”只代表一个人的认知,而能“看懂”的能力,才能让我们真正理解作者欲传达的用意。所以,我们需要借助某种方式,加强关于视觉素养的训练。绘本就是一种加强视觉素养训练的很好方法。
绘本的阅读,是需要阅读者通过画面的信息,自行转化为故事的。故事存在事件逻辑,但绘本中的画面只是单帧信息,有的与其他画面存在直接的联接关系,有的则独立展示某个情节,如何透过这些不连贯的信息,将整个绘本构成一个符合事件逻辑性的故事,这就需要让读者转化自己单纯的读者身份,转为故事的创作者介入到关于故事的创造之中。
在绘本故事中,故事呈现的主体是画面,文字的作用更多在于填补画面之间的事件逻辑上。通过文字的辅助解释,读者可以逐渐构建起整个故事的事件逻辑,但是事件本身以及事件中的细节,还需要通过图像画面本身的研读才能有所收获。
绘本中,无字绘本是对于视觉素养的提升最具有训练性的。无字绘本以纯粹的图像信息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对于读者来说,当我们将整部绘本看似杂乱无章的图像,逐渐组合成一个有趣、说得通的故事时,也意味着我们的视觉素养的能力,也在得到一步步的提升。
对于绘本阅读的练习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无需一上来就直接阅读无字绘本,可以先阅读图文并茂的绘本,建立基本的图像阅读能力,再逐渐减少文字内容,直至最后过渡到无字绘本的阅读。只有先通过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习得图像阅读的方法,才能够在最终的无字绘本阅读中,让自己得到充分的训练。否则,我们无法参透作者的真实意图,以及故事的情节内涵,也无法在阅读之后,编创出我们理解的故事。
基于本周的课程内容,老师也从课程设计的意义与我们进行了分享
1、找细节是视觉素养的基本训练
当我们对画面有了敏感性,我们就会在画面里发现,它与生活常理存在的异常之处。当画面中的某个事物,以有悖常理的方式出现时,我们就需要对这种内容产生质疑,并基于此提出疑问,它在此处的意义是什么?从质疑到提问到最终意义的探讨,都是基于画面中细节的寻找获得的。当然,基于细节获取的最终意义,必须是与整个绘本故事的主题相关。不相关的意义探讨,意味着细节的提取存在偏差。
2、色彩和情感存在一定关联
色彩往往呈现绘本故事的基本情调,色彩的变化也代表着基本情调的改变。我们在进行绘本阅读时,除了关注画面细节外,通过梳理图像色彩的变化,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故事情感的变化。
3、图像背后的意义
文字较少的绘本更注重读图的能力,更强调通过图像画面解读出其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寓言类绘本故事,更需要将故事与现实进行联接。当进行绘本阅读时,需要经常性思考的问题或许就是:这个画面存在怎样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