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简友广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作者: L信贤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17:09 被阅读0次

近期沉浸于易经,有所悟。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无形的道体层面,形而下的是万物各自的表层的相,是已经到了物的表层方面了。

“形而上者”指的是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用思维去认知世间万物的方式,也就是本源性的“思考”。西方称之为“哲学”,常用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称之为“道”,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尝试性对道的描述。

“形而上”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产生了“文明”的关键一步,开始问“为什么”,并试图用“逻辑思维”来解释世界。刚开始时人们对它的描述都尝试使用人类已知的物质来类比,比如:希腊哲学家用火、泥巴、木、水等等,老子用“上善若水”,最后发现都不合适之后,西方文明诞生了分科而学的科学,比如:数学、几何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

“形而下”是指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类似实物性质的,中国文化称之为“器”,也就是世间万物的表层的“相”。

    这个世界到底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形而上”是“唯心”,“形而下”是“唯物”。古圣贤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学理论,也被广泛认可与推崇。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出的是“唯物主义辨证论”。唯物主义是一种有限论,与无限论(不可知论)和一神论对立。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认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义认识到上述论断包含矛盾,但是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而是把它承认下来,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实。一神论也承认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实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实的。

      中国老子的《道德经》才是最客观的,即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矛盾双方还相辅相成、物极必反、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比如:中医药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世界观联系在一起,折射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融汇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之中,就是“道”的呈现。离开了“器”的奠基,“道”无从生成;而离开了“道”的领航,“器”难免迷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传统医学教育蕴含的“道”的精髓,需要挖掘、冶炼,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必然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需求。忽视这一点,就会失却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章

  • 随笔摘抄——道与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性灵哲思】:龙猛八不中道

    ★❤ 2023/01/20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依上,形而上=本体=道,形而下=现象=...

  • 《文化常识全典》笔记(14)

    “形而上”:“形而下”和“形而上”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

  • 《哲学导论》笔记(五)

    (无哲学基础,建议不必阅读) 形而上学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既然道是形而上的东西 ...

  • 随感(49)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言本身是形而下的,那么,用语言是不足以表述形而上的”道“的...

  • 君子不器 2021-07-07

    《易经·系辞》中有一句这样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形而上的是无形的道体层面,形而下的是万...

  • 印稿记录 《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不器,以求道。 道则通达天下,术则各在人心。

  • "道"破玄机

    "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谓举足轻重。《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

  • 《论语》杂想‖君子不器

    《易经·系辞》有一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由此可以观之,...

  • 非玄

    古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之间有虚实,器以形体胜,持之以利人,道以虚妄引,观之不可见,念之谓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vp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