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公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正能量,新媒体时代,隐私和公开的矛盾显而易见,这本书富有洞察的描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隐私的尺度在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时代,我们都变得越来越没底线。

名望——人类特性的延伸
名望是人类特性的最终延伸。动物并没有因为什么而出名,或者即使有,它们也不会意识到。但是我们人类却想要在我们的身份上附加一些标志。我们希望自己因为什么而为人们所熟知。我们希望我们生命的标志随着我们而去,但是我们的荣誉和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将永存于世。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想做公众人物。
隐私与公开都是方式,目的无非就是一个:名望——提高社会之中的其他人对你的看法。
隐私是藏起你的缺陷,举例说,没有人想把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公开出去,因为对于潜藏的破坏者,你的身份信息会让你陷于被动,身份信息是生活中的一个软肋,我们可以畅想以后认证能力很强的时候,不必再用几个字节的信息作为个人识别的时候,身份信息就算公开,对生活破坏也很小的时候,例如你献血证上的ID...隐私?没有人在意。
公开是宣扬你的优势,在传统媒介时代,就像是黑夜,躲在草丛中便没人可以发现,隐私保护,掩盖证据,媒介封锁很有效果;而新媒体时代,就是白天,虽然阳光之下无处可藏,但是白天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公开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坦诚相待。
只有公开自己,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我们的印记。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认为如果我们不公开自己,我们就是被淹没在大森林里的树木,没人会知道我们。她认为,如果不把自己表现出来,“我们就被剥夺了获得比生命本身更加永恒的东西的可能性……默默无闻的人如果不把自己表现出来,就仿佛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公开自己是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公开不仅仅对于个人意义非凡,对于企业也有深远的影响。
开放的领英VS封锁的猎头;协作的维基VS大英百科,开源软件Linux,Android VS 源代码保密的Windows。
公开为协作奠定了基础,协作——消费者同生产者的协作将深远的变革企业的模式。从单向的买卖变成双向的交流,公开彼此的需求和能力才能够共同打造切实解决需求的产品。
完美——传统媒体的幻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接受不完美,毫不隐瞒缺点,才能够意识到公开的优势所在。
完美的雷锋,完美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都是传统媒体下的虚幻,我们应该允许失败,允许尝试,允许不足,公开缺点不是侵犯隐私,而是让一个人在媒介当中更加丰满。新媒体中,越丰满越有吸引力。
禁忌——旧规则的限制
禁忌是用来被打破的,在公开的时代,过去的禁忌不应该视为清规戒律,我们应该去尝试公开的好处而不是被禁忌——隐私所吓倒,媒介时代改变了,过去是水,现在是空气,过去用鳍游泳,现在用腿奔跑,我们要有公开的勇气。

数字遗产——公开的信息应当被妥善保存
数据被证明不能被永久保存。你房间里的旧软盘(如果你不至于年纪太大,而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的话)?知道怎么读它吗?“软盘不会像《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那样保存那么久,它已经被保存了500年了。”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这样说道,她是撰写印刷术诞生方面权威著作的作者。她很担心数据的贮藏问题。
我们怎么才能永久地保存我们的数字生活--我们的博客、照片、微信,微博,以及我们其他的数字遗产——5000年前我们用石板和龟壳,2000年前我们用纸张,40年前我们用磁盘,20年前我们用光碟,未来的人类真的能够辨别磁盘和光碟里的信息么?
加密隐藏的信息是不可能在未来被轻易的解读的,只有公开的信息才能够系统的保存。
信息的留存是数字时代面临的一个问题,中国春秋时期都有史官记录呢,那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记录我们公开的信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