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为犬戎攻破,平王无力收复,只得东迁避祸。路上也不太平,幸赖秦襄公带兵护送,秦因此功始为诸侯;平王许诺秦可收西周故地,收回尽封于秦(秦后来从戎手里收回,献了一部分给东周),这成了后来秦立业图霸乃至一统的根本。平王一路奔往洛邑,在郑、晋等国的扶持下,东周得以立国。东周立国的背景既赖于诸侯,仰人鼻息的基调已定,王权的衰落是必然的。平王的时候,诸侯已开始兼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了。齐、楚、秦、晋几个超级大国开始主导政治舞台。“政由方伯”。诸侯入朝为天子公卿,依托本国的实力,成为王旗下的发号施令者,如春秋之初的郑国、虢国,他们本和周王室同出一脉,较之其他诸侯也颇亲厚。
平王大概知道立国不易,还能谨慎处理和诸侯的关系,大家或许能互相礼敬,总算相安无事。这算是一段蜜月期。继任的桓王或许血气方刚,颇不满于王权下移,对来朝的郑庄公并不礼遇,周郑始交恶。郑庄公是春秋初期的雄主,虽未称霸,实际上是有霸主气象的。面对桓王的不礼,庄公的回应是“与鲁易许田”。许田是周天子祭泰山的封地,未经天子允许而私自与鲁交换,一方面是双方就近原则,另一方面庄公也是以此表达对周天子的蔑视。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桓王为强行维护天子的威严,乃发兵伐郑,可这时候的周哪里是郑的对手,结果大败于郑,桓王本人还被射伤了肩膀。天子败于诸侯,奇耻大辱,威信扫地。用北大阎步克教授的话说,从此以后,这个肩膀就再也承担不起天下的责任了。
诸侯实力益大,王权衰落势不可挡。釐王的时候,齐桓公开始称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尊王”的事业,不过使周天子成了霸主会盟诸侯的一面令牌。周王对诸侯的态度,从开始的强势逐渐变为依赖,进一步发展为讨好,甚至到了战国末期的哀求,挣扎求生。
从庄王的时候开始,周王室内乱频发。周公黑肩想杀庄王另立王子克,结果被人告发,庄王先下手杀了这一代的周公,王子克出逃到了燕国。此后,周王室不时发生内乱,天子岂无威信,甚至朝不保夕。大致可以列举一下。庄王见前。惠王因大臣联合燕、卫诸侯兵作乱而出奔到郑国,后来赖郑、虢才得以复位。襄王时王子带借戎狄兵作乱,赖齐桓公派兵赶走了戎狄兵,得以保全王位;然多年以后,襄王与郑交恶,乃借狄兵为助,娶狄女为后,后又废黜狄后,王子带趁机联合狄人来攻,襄王又跑到了郑国,最后是靠了晋文公复位。再往后很多代的景王崩后,因太子早死,诸子争立,先是悼王被杀,最后获胜的敬王也没坐稳,跑到晋国,在晋定公的帮助下才能回国。到了战国时代,王室更是发生诸子相继残杀的局面,思王杀其兄哀王,不久又被其弟考王所杀。考王的时候,封其弟为桓公,承续周公的职位,这就埋下了东周又分东西两家的伏笔。可见东周王权的衰落,其内部的政治混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不图发展,白白内耗,国力持续降到谷底。周王室名为天子之国,实际上确不过一个小的诸侯国了。
周显王的时候,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相继称王,大家不再是周的臣属,和周成了平起平坐的国家。说平起平坐或者是抬举了周王,别人是大国之王,周不过小国,无论如何是矮了一头的。到了赧王的时候,东西周分治,此后,周王再诸侯眼里不再是王,而称周君。尤以秦、韩两国,分立周之两旁,皆有将其吞并之心。周赖谋士说客,摇摆在大国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但这终究还是挡不住覆灭的命运,战国末年,西周国和东周国相继为秦所灭,周在中国的版图上便不复存在了。
网友评论